莫让阅读区变成“摆设” 赖永秀
莫让阅读区变成“摆设”
◎ 四川省沐川县实验幼儿园 赖永秀
摘要:阅读,一直是学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早期阅读也越来越为各界关注。本文拟从区域规划、素材投放、阅读方式三个方面提出一些指导策略,希冀幼儿园的“阅读区”活动真正为儿童需要且喜欢。
关键词:儿童;阅读;阅读素材;阅读方式
幼儿园经常开展多形式的阅读活动,几乎每个班级都开设了“阅读区”(图书角),儿童的自主阅读活动多数在“阅读区”“图书角”进行。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自主选择进区的儿童寥寥无几,有时甚至无人光顾;或漫无目的的摆弄图书;或草草翻完一本又拿下一本;儿童在阅读区内停留的时间普遍短暂。到最后,“阅读区”(图书角)成了班级的“摆设”。可尝试以下几点做法,对现状作出一些改变。
一、合理设置区域,完善阅读规则
合理规划区域。位置采光好,相邻区域尽量安排美工、益智等不嘈杂的活动区,并以书柜(玩具柜)进行隔断,与运动性活动区域、建构区域要间隔一定的距离,保证阅读环境相对安静。
营造温馨的阅读氛围。阅读区的布局不易太花哨,书柜摆放在四周,地面可以铺设泡沫垫,中间放一张小书桌(有条件的可放一个圆柱形小书架),几个软坐垫。根据场地实际,充分发挥书桌、书凳、书柜的收纳功能。书架上的图书尽可能不重叠,方便幼儿选择、取放。墙饰以幼儿熟悉的经典画面点缀,或以浅色窗帘遮饰,宜简不宜繁。
建立规则,培养良好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专注、细致、耐心、完整感受作品,能实现儿童与图书的对话,激发其想象力和表达能力,自觉遵守阅读规则促良好习惯的养成。阅读区规则一般设在阅读区入口处,文字不要太多,最好以数字标明注意事项(一般不超过5条,如轻声交谈、爱护书本、不四处走动、放回原处等),重点部分或关键词用图画呈现,做到形象直观,简洁明了。
掌握好读本更替节奏。阅读区的藏书量适宜,读物不能一投永逸。教师要根据儿童的选择频率,撤出那些无人问津的图书,或更换成其他图书。同时,教师还应分析图书不受青睐的原因。每隔一段时间,教师要根据当前阅读主题,及时为图书挪位置,比如幼儿非常感兴趣的图书保留在书架上,幼儿不再关注的图书挪入书柜,原来在书柜里的图书拿出来放入书架,如此循环一遍,确保每一本图书都有“露脸”的机会,而那些幼儿百读不厌的图书也始终在幼儿视线之内。
二、精选阅读素材,激发幼儿阅读兴趣
阅读区投放的素材应该是经典优秀的、幼儿熟悉的读物,这样才能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
选择优秀读本,远离伪劣童书。早期阅读过程中,儿童的想象力需依靠图画来实现,图画是儿童阅读的重要载体。因此,阅读区内投放的读本应以图画书为主。一本真正有价值、适宜的图画书,不但是儿童所爱,也是所有人的所爱,这就是我们说的适合“0-100岁”的图书。当前,童书市场的读本良莠不齐,正版、盗版鱼龙混杂,很多童书题材无意义,粗制滥造(纸张低劣,电脑绘制,形象粗俗)。另一方面,家长(包括部分教师)选择适宜读本的能力十分有限。因此,教师和家长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儿童文学修养,提高对儿童图画书的鉴别能力,为儿童购买图书时,一定慎重筛选,宁缺毋滥。
读过的图书,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儿童的阅读能力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越是年龄小的儿童,越是在“重复”中记忆、体验、认知、想象。对儿童来说,将文字转换成图象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并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去理解,而是通过反复阅读将整个故事语言“吃”进去,然后对照着图画,再将语言“吐”出来,带来美好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方式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同时也能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老师在教学活动或其他时间为儿童读过的图书(包括教学故事书),更容易引起儿童的关注,儿童一次又一次的反复阅读,既可以对其进行续编、创编,也可以对照图画,再现教学活动中的语言、故事情节的发展,获得成就感,激发阅读兴趣,所得由己。因此,阅读区的每一本图书(尤其是新书)最好都能在集体面前朗读一遍。
分享阅读资源,推荐一本好书。定期开展“推荐一本好书”活动,及时补充阅读资源或更换阅读主题,使儿童保持持久的阅读兴趣。读本既可以由老师根据当前阅读主题进行推荐,也可以由儿童及家长推荐家里的图书。不管采用哪一种方式,推荐者都要事先对读本进行认真阅读,根据自己对图书的理解,向全班孩子介绍这本书,并投放到阅读区分享阅读。这种家园互动,极好地弥补了图书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也促进儿童之间的阅读交流。
三、习得基本的阅读方法,随时引发阅读行为
阅读活动不是幼儿园课程的全部,儿童的阅读不能仅仅局限于“阅读区”,仅仅局限于规定的时间。阅读区活动应和其他活动有机结合,只要有感受,只要有表达,阅读行为随时可以发生。
在生活中积累词汇,为阅读作好准备。儿童语言发展能力对儿童早期阅读能力起着推动作用,教师和家长应创造轻松愉快的交流语境,激发幼儿说的愿望。如利用“睡前故事”时间听故事(收录机或CD里故事,语言往往更规范,可以让幼儿听得更仔细、更认真和更完整,可以作为教师朗读故事的补充手段);在过渡环节口述自己听到或看到的事情,把它们编成故事,或扮演讲故事中的角色,说说角色的对话;通过故事教学活动,扩展幼儿口语词汇,学一些比较复杂的词汇,使口头表达的内容更为丰富;在探究活动中,表述自己的感受和经验。如此种种,将有助于儿童积累语言经验,提高听说能力,建立基本的阅读方法。
创设有文字的学习环境,提高对文字的敏感性。培养幼儿对文字的兴趣,是通向阅读之门的重要一步。《指南》语言领域中幼儿书面语言学习与发展目标提指出“4-5岁儿童已经获得日常交际语言的90%”,这时,他们常常会对周围环境中的文字产生反应。教师和家长要在幼儿随手可取的书籍、玩具或周围物品贴上一些文字标签,指导幼儿观察,帮助幼儿了解文字的功能和重要意义,指导幼儿建立初步的文字概念,如看书先看封面,文字阅读要从左到到右,从上到下等,从而习得常用的阅读方法。
开展早期“写作”活动,尝试书面表达。英国莫琳女士介绍,英国家庭的早期阅读从0岁一直伴读到13岁,也就是在4745天中,父母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大约15-20分钟)进行“陪读”,与幼儿共读的过程中,成人可以帮助幼儿认识书上的文字与口头语言的对应关系,并做认读文字的初步尝试。通过共同阅读,孩子可以在成人的指导向尝试“写”下自己的心里话或知道的事。这里的“写”是指图文并用的方式来记录儿童的想象,以此加深幼儿对书面表达的印象,让他们体验书写的乐趣,为今后的自主阅读奠定基础,成人还可以在分享阅读过程中对儿童出现的阅读困难给予及时的帮助和预防性指导。
综上所述,阅读是儿童的自主行为,教师对儿童的指导是帮助儿童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出的疑问,启发儿童思考、激发儿童想象,而不是将阅读当作书来“教”。因此,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首先要认清阅读本质。一定要给儿童足够的机会、足够的时间、足够的图书、足够的自由,让儿童真正享受阅读过程。希望幼儿园的阅读活动不再局限于故事和知识,不再彷徨于道德教科书,而是让阅读真正给儿童带来快乐,让阅读真正成为儿童愿意自觉维持的行为,绝不仅仅是为了呈现一个“阅读区”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