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董艳萍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   陕西省定边县第六小学      董艳萍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教学艺术的综合反映。合理恰当的课堂提问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行之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但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它并非有问皆发,而应以素质教育为着眼点,全面考虑,不断优化。

    一、精心设计问题

    构思巧妙的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从而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力求精当,所提问题恰是重难点,并且有一定的思考价值。

    1、针对重点设疑。为了使学生理解所读文章,教师可抓住重点词语或句子来设立疑问。学生通过读文章、思考讨论及老师的指点来解疑,从而理解文章内容。如教学《小英雄雨来》一文时,教师可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来设问:这句话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它分别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出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句话?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讨,学生便准确地了解到雨来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深刻体会到作者的意图,即表现雨来是一个爱国的小英雄。这样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为核心,层层递进,使学生的头脑中始终有个纲,不仅准确地理解了句子的含义,也清晰地把握了文章的思路。

    2、针对难点设疑。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思维“卡壳”、课堂冷场,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为了突破难点,我们在教学中要化抽象为具体。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新社会下的学生对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困儿童的悲惨生活缺乏了解,便也无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针对这种现状,在教学第一段时,教师可设计一些具体问题:(1)小女孩出门时穿着什么样的鞋?说明了什么?(2)小女孩的头发怎样?她为什么没有注意这些呢?(3)小女孩为什么不敢回家?她爸爸为什么会打她呢?最后再归纳提问:这些情况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并与自己的生活现状做对比,便能深入理解小女孩的悲惨生活。

    二、面向全体,因生施问

    素质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也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让所有的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期待,培养他们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如果,教师的提问倾向于一部分人,另一部分人对问题的思考热情势必会大幅度下降,也会阻碍教学成效的产生。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我在课堂上尽量避免“先指名后提问”的方式,而是经常使用“先提问后指名”的方式。先指名后提问,会让一些学生暗自庆幸,同时也放松了对问题的思考。先提问后指名,即意味着每个学生都有被指名的可能性,从而推动更多学生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对于后进生,问题太深,会让他们望而生畏,这样会抑制他们的兴趣和思维;对于优等生,问题过浅,会让他们不假思索便能回答,这样会泯灭他们思维的火花,不利于今后的发展。因此,教师提问不能千篇一律,而应灵活变化、把握分寸,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喜悦。对于优等生,我们要提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理解性地、发散性地、综合性地问题,激励其钻研;对于中等生,我们要以一般性的问题助其掌握、巩固知识,提高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情绪;对于后进生,可以问一些浅显的问题,如简单判断性、叙述性的比较直观性的问题,并设法创造条件启发其思考,使其在成功的喜悦中勃发思维的激情。

    三、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课堂提问时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设疑、解疑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实现智力和知识中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教师必须遵循《大纲》中关于“教师提问要有启发性”的要求,所提问题要善于启迪学生思维。

    1、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方面更具有特别的任务。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尽量提出多种设想,沿不同方向自由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除了乌鸦所采用的方法可以喝到水,你们还有什么办法让乌鸦能喝到水?在教学《想飞的乌龟》这一课时,我也给学生设计了一个想象拓展性的问题:除了文中的方法,乌龟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上天?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答案的交流讨论,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观察思考问题,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路,也推动了学生的想象力,活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是社会的需要,是《标准》的要求,是学生个人发展的必备。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具有独特的优势,其中,课堂提问便能有效提高学的生推理能力。如在《田忌赛马》一文中,孙膑观看赛马后告诉田忌说:“从刚才的情形看,齐威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呀……”针对此句,教师可提问: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看出孙膑观察仔细?此外,同学们文中的语句还可以看出孙膑的其他什么品质?通过这些问题,便可引导学生一步步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推理。这种能力一旦形成,便会让学生终生受益。

    总之,课堂提问时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它的艺术内涵十分深广。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问题,有效地进行提问,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切实提高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点击次数:117  发布日期:2019/10/27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