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与实施策略 廖锦玲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与实施策略
◎ 广西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芳林学校 廖锦玲
摘要: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本文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及实施策略做了探讨,提出了几点看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意义;实施策略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为了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为了改变课本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的状况,更是为了克服偏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而在语文课程改革上采取的一个重要的举措。《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综合性学习,旨在改变过去那种学生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单纯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它以问题为中心内容,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一) 语文综合性学习体现了课程综合化的趋势。
《语文课程标准》在“设计思路”里指出 :“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在“基本理念”里也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对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具有重要意义,是语文新课程的一大亮点。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而且提倡多学科联系、跨领域学习、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把转变学习方式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并把它作为实现其他目标的重要手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综合性学习,正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一)利用教材中专门安排的内容进行综合性学习。
新课程实验教材一般都专门设有综合性学习栏目,栏目中安排了综合性学习的话题。其中,有的单元是以综合性学习为主进行编排的,如《走近毛泽东》,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展开阅读、探究、习作和口语交际;有的单元是结合单元的专题(主题),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有关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的。中低年级实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大都采用了这样的编排思路。
(二)结合语文学习过程进行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加强字、词、句、篇的综合运用,加强各方面能力的整体发展。例如在口语课“我会拼图”中,可以让学生欣赏收集到的各种拼图,让学生在美的感染中产生自己动手拼一拼的愿望,这时可以创设“夸一夸自己的拼图”,“比一比谁的字最端正”等情境,让学生写下赞美拼图的话语,拼图完成后,组织一次展评,师生共同评议、欣赏,以此加强语文学科内部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也培养了审美情趣。
(三)在学科联系中进行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提倡跨领域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要通过语文与音乐、美术、体育、思想品德、自然、数学、劳动等相沟通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综合性地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少一些条条框框,给学生自由度,鼓励、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发挥特长。比如在学习《四个太阳》这篇课文时,可以布置以下作业: 创作一幅太阳图;学唱一首关于太阳的歌 ;了解太阳的知识 ;搜集有关太阳为主题的美术作品、文学作品、儿歌等;写一首有关太阳的儿歌、几句话等 。这一综合性学习过程,既有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又有学生各科能力的结合,学生要完成以上任何一题作业,绝非简单的抄抄写写就能了事,必须将语文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相融合,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提高。
(四)结合生活实践进行综合性学习
书本学习与社会活动的紧密结合是综合性学习的又一特征,一切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等,都可以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渠道。生活和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就非常明确地突出了语文的这一特点。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相并列的一个项目,也必须与学生生活结合。这样一来,语文的实践性就凸现了,由学生的实际参与能力决定活动方式,由各地区特有的地方资源决定具体活动内容,这一切都使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变成了现实,语文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了。例如,我们开展“生活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很大,为了增强识字的趣味性,加大识字量,巩固已认识的字,我们让学生认自己生活中的字。如食品包装纸,同学的名字,商店名称,学习用品,路牌站台上的字。利用身边的语文学习资源,学生养成时时识字,处处识字的意识,向人人学字的习惯。高段学生中开展搜集广告语、网络语言、店名门牌、产品说明书的活动,选择一个主题,分组完成。带领学生进入生活中的语文世界后,使同学们发现,原来生活中语文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只要我们走进社会,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语文是活生生的,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其乐无穷。只有生活中的语文才如此的鲜活生动、丰富多彩。
(五)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综合性学习
在整个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策划、合作探究极为重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这既是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之一,也是实现其他目标的必要条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参与程度,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意识,搜集信息的意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都是综合性学习评价的着眼点。要特别重视关注学生的差异,落实人人参与。如有的同学充满自信,有的同学胆小怕事;有的同学善于组织、协调,有的同学喜欢单独行动;有的同学善于口语交际,有的同学却不善言辞;有的同学善于提出问题,有的同学善于思考问题;有的同学善于动手实践,有的同学喜欢展示表演。教师要善于发挥每一位同学的长处,也要注意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克服自己的短处,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获得应有的发展。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各方面知识综合而成的语文学习,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认识到综合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将其作为现代语文教学的必要手段,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