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李良华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    广西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道西小学        李良华

    摘要: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渠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高尚品质,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让学生具有民族自豪感,发展学生的爱国情怀。鉴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缺失 
      文化是一个民族持续发展的根基,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中华民族的重要瑰宝,她凭借其厚重的文化底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也是我国文明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巨大的包容性,使其能够经过世代的发展而绵延不息,现如今,其在世界文明发展中仍占有一席之地。而随着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小学生对外来新鲜事物的好奇以及其独立思考能力尚为欠缺,使得外来文化受到越来越多孩子的盲目追捧,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本动漫、用的是韩国玩具、穿的是国外品牌,越来越背离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国家没有对传统节日实行假期制时,他们甚至不知道端午、清明这样的传统节日,但却对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了然于心,这些现象应该引起我们足够重视。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学评价制度的原因,大多数小学语文老师并不太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讲解。一些教师甚至对渗透传统文化嗤之以鼻,这样的教学理念使得传统文化的渗透缺少实效性。

    小学生是传统文化的主要继承者,在成长的过程中应该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教师的不重视,导致学生接受的传统文化少之又少,传统文化出现断层,很难进行良好的继承与发展。另外,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知识都是以白话文为主,古文古诗词比较少,即使学习古诗文,学生也因缺少鉴赏与审美的过程,认为这是一门枯燥、难解甚至无聊的文字游戏,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学生对古诗词的背诵也只是机械化的记忆,并没有领悟其中所包含的意境,而这恰恰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语文教学中该有的重中之重、也是为孩子们今后的语文学习该培养的一种鉴赏能力。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何其重要。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一)在班级文化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语文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通过参与活动,学生的创造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实践能力都能够得到一定的提高。在班级文化活动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主题,这将是教师渗透传统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契机,由于中华文化的组成内容丰富多彩,琳琅满目,例如民俗活动等,教师可以结合传统文化整合教材,为学生设计一个个特色的班级活动,让学生亲身实践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在学完《春联》这篇课文之后,我在班级中组织了一场以“春节 春联”为主题的班级活动,首先要求学生在课下收集五幅对联,然后在课堂中举办一个对联展,并有效的将春节的一些习俗融入到活动中,学生在对对联的欣赏和理解中能够充分了解中国传统的对联文化,比如“平仄声”“押韵”等。学生们分组对这些对联进行欣赏和学习,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交流,互相帮助,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也在不断的增强。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积极举办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班级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进而更好的感受传统文化。

    (二)在民族习俗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我们国家有许多传统习俗与民族习俗,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利用民俗与传统节日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鼓励学生品读、鉴赏传统文化。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都是传统节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介绍每个节日的由来,在节日里应该做什么、吃什么,怎么庆祝等等。例如小学课文《赛龙舟》描述的就是端午期间赛龙舟的热闹场面,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结合文章内容将端午节的知识进行渗透。类似的还有清明祭祖、重阳思亲、元宵猜灯谜等这些中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习俗、文化等等,教师都要一一的传递给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对于端午节、重阳节以及清明节和中秋节、新年等节日即将来临之际,组织学生开展对对联、猜灯谜以及编中国结等相关的风俗民俗活动,让学生收集一些与这些节日相关的小故事,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良好的体验,而且还能够让小学生学习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三)在经典诵读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在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经典和智慧,其中有很多都以文字典籍的形式表现出来,收录在小学教材中的文学经典,需要学生去仔细的阅读和鉴赏,从中感受古人的思想方式以及处事方法,进而提升自身的内涵。其中用诵读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是最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传递的是一种惜时的观念;“温故知新、循序渐进”是正确学习方法的传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告诉学生要学会从基础做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又让学生懂得了一分辛劳一分收获……传统经典文化是集文学、哲学、历史于一体的,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文化经典的诵读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领略中华文化的文字魅力,还能够体验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四)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汉字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在识字教学中渗透、融入传统文化,使学生通过传统文化牢记汉字的发音、字形并正确理解其字义,同时通过汉字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几千年传统文化所沉淀的丰富思想内涵。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汉字的造字方法和形体特点作为切入点,注重挖掘汉字本身所携带的历史传说、文化典故、趣闻逸事等传统文化资源,以此赋予每一个汉字特有的灵性与形象意义,这不仅促使了枯燥无味的识字教学课堂变得活泼有趣,更促使了学生了解汉字特点、发展历史的激情充分释放,从而实现了由过去被动识字到后来主动识字的转变。就以“誓”为例来说吧。不少学生在学习该字的过程中,会把其中的“折”写成“拆”。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该字的时候,笔者在向学生讲解“誓”的形体特点的基础上,特别用心的向学生讲解了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即“誓”是一种言辞,但这种言辞有个前提条件——必须起告诫约束作用。一个人一旦接受这种言辞后,就要在思想上坚决拥护、在行动上坚决履行,决不允许出尔反尔。否则,就要受到很严厉的惩罚,如果是部队战士,那就要按照所立的军令状进行处置。因此,“誓”有发誓、立誓的意思。经过笔者对“誓”的文化意义进行一番讲解后,学生在记住了“誓”字正确写法的同时,还明白了遵守诺言的重要性。

    总之,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工具,还是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的途径,是学生文化素养提升的有效载体。小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并想方设法促进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真正做到“把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又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了传统文化”。 

     


    点击次数:130  发布日期:2019/8/12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