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校本研修机制之我见 何发
构建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校本研修机制之我见
◎ 云南省大理市教师进修学校 何发
摘要: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构建“以校为本,研训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研修长效机制,是在“互联网+”背景下有效实施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培训的必备的重要条件。文章对构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研修长效机制的原则和策略进行了一定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研修;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转变培训方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混合式研修”必然要求构建“以校为本,研训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研修长效机制,它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学校科研强师、科研兴校的特色建设、推动以新课程改革为重要内容的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校本研修机制界说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时代的呼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我国百万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的培训、学习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如果广大中小学教师要“减轻负担,提高效益”,真正使人与教育和谐发展,就必须尽快建立长效的校本研修机制。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仅包括教育思想、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还应当包括职业信仰、师德修养等多方面的内涵。因此,“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修养和专业能力(教育科研、辅导学生和教育教学等各项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机制”是指通过一系列的途径和方法,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化的快速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机制”就是积极运用有力的措施和方法等机制,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
所谓“校本研修”,简单地说:就是以学校为根本基地和主要现场的师资培训或教师教育,主要特征是利用学校这个教师工作、成长的职场,把校本研究和校本培训结合起来,构建以校为本,以研导训,以训促研,提高教师素质,提高学校教育科研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培训模式。
二、构建教师专业化发展校本研修机制的基本原则
(一)时代性原则。校本研修内容和培训方式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根据现代科学及学科发展的新变化,不断对培训内容进行调整,并能合理、有效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
(二)针对性原则。应将校本研修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联系,有什么问题就培训什么,通过培训解决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难题,促进学校自身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
(三)选择性原则。培训内容具有多样性,提供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的需要有更多的选择,以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个性发展需要。
(四)灵活性原则。校本研修应根据学校实际条件灵活机动地安排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并提供不同的培训方式,如课题研究、讲座报告、师徒结对、听课评课、教学研讨、经验交流等。
(五)自主性原则。校本研修原则上根据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需要进行规划和组织实施,培训方案由学校研究设计,培训力量主要来自学校内部,部分可聘请校外专家进行指导。
三、构建教师专业化发展校本研修的长效机制
在学校建立起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通过这种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一)健全组织机构,建立教师专业化发展校本研修“三级责任分担”制度。
任何一项工作要想落到实处,首先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工作组织网络和一个领导机构。一是学校要成立教师专业化发展校本研修领导小组;二是形成“校长——教科处(或教科室)——教研培训小组——各科任教师”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校本研修工作组织网络。要特别强调的是:面对迅速发展的教育形势,中小学校都应有与政教处、教务处、总务处并列的教科处(或者教科室),其职能定位应该主要以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育科研管理为工作重点。学校校长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第一责任人,教科处作为职能部门,政教处和教务处配合,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和推进校本研修工作,习惯上的“教研组”应该成为“教研培训小组”,将日常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研修结合起来,明确职责,落实责任,齐抓共管,形成良好的研修氛围。
(二)建立、完善和执行引导教师专业发展的绩效考核机制和薪酬制度。
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化发展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并与时俱进,不断修改和完善,使之能最大限度地激励、引导和保障教师的专业发展。建立“引导教师发展的绩效考核机制”和“优质优酬的薪酬体系”,用科学人文的管理制度,保障教师有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研究和培训活动,鼓励教师积极承担各类培训任务,引导和激励教师通过 “专业发展愿景规划——专业发展自主实践——校本管理与评价”的良性循环、螺旋上升过程,不断提高教师自主专业化发展水平。
首先, “教师学期(学年)绩效考核制度”是学校的绩效考核机制的核心,是学校其他绩效考核制度量化的集中体现。它与学校的其他各类制度一起形成了一个制度体系,这些制度的有效实施就是学校绩效考核机制,其核心价值取向是用评价引导和激励教师提高专业化水平。
其次, “优质优酬的薪酬体系”,包括“教师绩效工资实施办法”、“教师基础性绩效考核实施办法”、“教师单项考核办法”、“教研组考核办法”、“教学质量考核奖励办法”、“教育教学项目组考核办法”、“班主任考核办法”等。这些校本管理制度,把教师的工作绩效与薪酬对等,不断激励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研修活动载体。
活动是教师专业化的生成机制和源泉。为了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整体快速提升,要构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活动,让教师在实践反思中发展。
1.主题专题化的校本培训。开展研训活动时,要事先定好计划、确定研究主题,做到“两个结合”。一是与新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二是与校本培训相结合,根据培训主题、内容开展研训活动,要求做到“三个有”,即有主题,有中心发言人,有活动记录。校本培训内容立足教师近期专业发展需求,涵盖班级管理、学生评价、家长工作、观课议课、有效性教学、专题教学研讨、心理健康教育、微型课题研究、基层团队经验交流等方面。
2.立足课堂的专业化日常教研活动。课堂教学是一个没有终点的工作,观课议课(即传统的听评课)制度是我国影响课堂变革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是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重要途径。日常教研活动要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以确保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3.基于问题解决的日常教学反思。主题专题化校本培训、专业化日常教研活动和基于问题解决的日常教学反思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的整体。教师专业发展有效研修,必须结合学校和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新课程的要求进行反思、研究、探讨、学习和培训,并得以妥善解决。基本程序是:以实践为前提查找、提出共性问题——以反思为关键,让反思、学习、研究成为习惯,形成能力和智慧——在教师个体反思、研究、实践和专业引领中解决问题——取得经验,提高能力和水平。每个教师每学期写1——2篇500字以上的教学反思,由教科处审阅考核,并择优编辑成《教师发展研究》专集,进行交流。
四、创造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条件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物质保障是基础。一方面,学校要把不断改善教师的办公条件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关注解决校本研修的内容、时间、地点、资料、组织、手段、资金、效果等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难题,寻求基本问题的解决途径。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督导部门要对学校义务教育经费中关于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督导检查,为教师培训提供经费支持。
总之,教育发展是永无止境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也必须与时俱进。学习无处不在,研训也无处不在。校本研修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一项长期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又是每个教师教育生涯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建立长效的校本研修机制,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当然,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均衡发展不应该是相同的发展,而应该是有特色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研修的长效机制,在不同的学校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不求急功近利,只求教师在专业发展中有效的成长,不断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Z]. 2019-6-23.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Z】.人民教育,2018(34):713.
[3]王定华.新时代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形势与任务【J】.教育研究,2018,(05).
[4]教育部文件.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通知【Z】.2017-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