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实效性 唐素华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实效性
◎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彭家乡希望小学校 唐素华
小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它的每个单元每一章节都编排了一些充满鼓励、期待的语句,用以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们去自主探究,期待他们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用双手去实践,并且在实践的基础上找出问题的答案。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们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实现学习目标,真正地学懂学会课堂内容,使他们的学习更具时效性呢?一年来,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互相切磋,共同探索,颇有些心得。这期间,我觉得施行的最成功的是小学六年级科学(科
版)《形状与结构》这一单元中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这一主题。
要上好这一主题,首先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所做的课前准备就是必须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上的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实验发现薄形材料改变形状后抗弯曲能力可以增强;2、了解条形建筑材料常见的形状结构,知道它们做成这种形状的好处。本课的难点是培养学生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作出解释的能力),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布置学生进行上课前的准备,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尽管心里有多想动手来实验,但由于材料备不齐而终成“镜花水月”。至于本节课所用实验材料有:6-7张大小相同的图画厚纸(纸要厚一些,不能太薄,太薄不容易保持形状)、铁垫圈若干、剪刀一把、两截细线绳、一块包装箱瓦楞纸板。这些东西都常见、易备,课前我检查了一下,每个学习小组都准备好了。
我们的课前准备已就绪,接下来进行的就是上课这一环节了。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明白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具体怎么操作,“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这一课我们主要研究什么样的形状有好的抗弯曲能力。教师引导学生们把图画纸折成不同的形状——可以折成课本上的形状,也可以折成自己想要的形状;这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先预测一下,这些形状哪一种抗弯曲能力最强,哪一种又次之,哪一种抗弯曲能力最差?学生预测之后,再动手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但做实验也不是随心所欲的。对实验的要求是:全班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做,每个学习小组选出一人负责统计实验所得数据。其次,要注意实验中所控制的不变条件是:纸的长、宽和厚度;架空的距离;放垫圈的位置。抗弯曲能力的大小仍用垫圈的个数来表示。可适时提醒学生:当折出了课本中的第一、第五种形状时,可以用线穿起垫圈挂在上面。(如图所示。)
这样的实验步骤简单、易于操作,关键是孩子们自己动手,这更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每个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分工明确,配合得当,很快每个小组的实验数据都出来了,我一直在孩子们中间参与他们的实验,或指导或点拨,我逐一检查他们的实验数据,虽然用以表示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垫圈个数不同,但规律性是一样的,下面是一个小组的实验记录:
形状
(如上图所示)
抗弯曲能力
(垫圈的个数)
2
5
13
8
6
17
实验做完了,至于上课伊始我们提出的问题,我想这时已迎刃而解了,因为事实已给出了答案,而这个答案正是通过我们自己动手实验而得到的。但是,对于这一主题而言,知道这个答案还不够,我们还要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因为我们研究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找到哪一种形状抗弯曲能力更强,而是发现改变材料的“一”字形形状,都可以增大他们的抗弯曲能力,并且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把这种科学意识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因为我们学是为了更好地用。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记录实验数据,并且还要对此进行分析、归纳,最后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
针对这一节课,学生们有了刚才的动手实验,看到建筑上所用的钢材、铝材的不同形状就会知道它们各自的用处,也明白这样设计所包含的科学道理,做为最有说服力的包装箱瓦楞纸的形状,学生们可以在课下观察研究(如果课上时间允许,当堂进行效果更好):把瓦楞纸板剖开,看看它的结构是怎样的?这样的结构为什么能使柔软的纸变硬了?相信同学们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回顾这节课,课堂时间的确有限,但由于学生们动手实践了,故所掌握的知识是实实在在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且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丝毫没有突兀之感,而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孩子们也收获了快乐,他们好奇,思维活跃,他们不怕失败,愿意尝试,因为孩子们有自己的追求,那就是“我动手,我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