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怎样让学生听懂课 彭金光

    怎样让学生听懂课

    ◎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莲塘镇永庆小学  彭金光

    摘要:要想学好一门功课,听课是关键。一位优秀的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不仅是知识,同时还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节好的课,应该是学生听得懂,学生有兴趣,学生有发展。

    关键词:怎样;让学生;听懂课

       怎样把课讲得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听懂呢?站在教师的角度,必须从自身方面多加思考。因为,不管学生有多少不利因素,教师都推不掉教导的责任。作为教师,其职责就在于教会学生会学;就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想办法使学生与老师在共同教学的问题上产生共鸣;就在于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不管其理论水平、专业水平那么高,教学方法多么先进,教育思想多么现代化,都必须作用于学生,使学生得到发展。教师的高水平必须在课堂中得到体现,在教学质量上得到体现,在学生身上得到体现。教师的工作效果必须在学生发挥最好的作用,能根据不同学生确定恰当的方法,就是最好的。从教师角度讲,造成课讲得学生听不懂的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有如下几条:

    一、对教育对象掌握不够

    学生的身心发展、可接受水平,都是有阶段性的。教师备课容易失误的是只重备课知识而忽视学生。对学生特点分析不够,一方面是教师自身对教学理论重视不够,理解不深,想用在课堂上把知识讲得深而广来表明自己的水平,来赢得学生的尊重;另一方面是管理者检查引导失当。一般的教案检查,只看到写在纸上的知识量,而不易看出教师在备课中其他工作;有的不看学生基础,对教学考试分数、升学、升学率期望值太高,忽视逐步提高的规律。导致教师教学上的急躁冒进,拔苗助长。

    二、知识不精通

    教者对所讲授内容没有达到烂熟于胸的程度,对知识的内在联系不住,讲起课来很可能只是照本宣科,向学生推销抽象的教条,把书面知识变不成容易使学生接受的表述,点拨时就会捉襟见肘,课堂就很难活起来,便可能造成学生听不懂。

    三、思路不开阔

    教师往往只习惯于用一种方法讲课,一旦学生听不懂,教者便束手无策。或者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不善沟通,不善推销,硬性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教法,引起学生的疑惑、畏难、反感、厌恶情绪。

    四、教学中生搬硬套

    有的教师过分依赖教学参考、名人教案,缺乏消化吸收,缺乏与本校本班本届学生本人实际结合的研究整合,教学中照搬照抄,照本宣科,没有把书上的知识变成自己讲授、点拨的语言,缺乏周密的必需的过程铺垫、过渡引导。学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往往会在一些极细小的地方卡住,在这些小问题处没有给予点拨,学生就会感到不懂。

    五、语言表述能力欠缺

    如方言读音、语汇等造成的接受障碍,语言表达不能确切、生动、形象地传情达意,学科语言不规范,语言贫乏而造成看起来很激动,可颠来倒去无恰当词汇或说不出话来的现象等,都能造成学生听不懂。教师尤其要注意消除习惯性插入语,这些词容易导致听者的反感,造成由反感而引起的厌学。

    那么,怎样才能把课讲得让学生都能听懂呢?我在探索中体会到途径很多,但最起码的要做好如下几点:

    一、深入理解备课,扎扎实实备课

    对于备课,仅仅理解到教科书上说的“几备”条款是不够的,还必须对这些条款细细琢磨,认真落实。比如备学生的问题,有经验的教师新接手一个班学生,可以通过发表调查、开会座谈、个别了解、考试测验等多种形式全方位的了解学生情况,不仅了解学生的年龄、家庭、生活环境、成长经历,还了解学生过去老师及其教学特点、过去的学校及其管理方法、过去班级氛围及其学习特点,请学生介绍自己最喜欢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逐个分析,得出全班整体分层评价,依此作为教学定位的依据。以后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评价,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这是备课必须做好的工作。而教师则往往只凭经验,不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所授知识要么拔得太高,要么失之太浅太简。从学生一入学开始,如果能切实落实学生这个环节,让学生每节课都能听懂了,不存在“欠帐”的问题,就能消灭“差生”产生的“温床”。与备教材联系起来,找到学生知识智力基础、心理生理基础、学习习惯基础与教材知识点、训练点、能力点等内在结构的最佳切合点,确定适当的目标定位。

    再比如“备教材”,必须以广泛的阅读为基础,以深入的思考为重点,以如何教会学生为目标,然后再看看参考资料,对教材独立研究,读熟、读通,读到烂熟,形成自己的理解体系,然后再看看参考资料,吸收精华,修正自己的理解体系,并从中总结出自己的理解时的经验、教训,特别关注曾使自己理解受阻或出错的地方,把自己对教材理解的内化出来,理出理解教材的几条规律、方法。这样,教学设计就有了坚实基础,此时,教法无论怎么选择、创造,都会感到得心应手。

    备教法,首先要明确目标,明确学生主体,明确达到目标的思路。其次,要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实际、教学对象,选择教法、创造教法;第三,要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多方面的预测,尽可能地多设计几个启发学生的方案,对学生思维受阻情况有多种估计,有多种应对措施。如此准备,就会“此路不通走他途”,引导学生得心应手,学生怎么会听不懂呢?第四,要设计好教学梯度。在全面把握学生的基础上,设计怎么导课,怎么导入,怎么转换,怎么过渡,怎么由浅入深。第五,设计好过渡衔接。这里有很强的艺术性因素。其前提是对教材的熟习和教学内功修养,特别要关注的是教学环节间的过渡,推导中的过渡,学生容易出现思维断线的地方的过渡。有河挡道,架桥渡之。

    近些年,人们很注重“备学法”。备学法,一要注意诱导性,二要强调程序性,三要讲究操作性,四要追求简洁性,五要符合实用性,六要关注渗透性。即指学法引导要帮助学生在操作中一步一步总结,一步一步理解,无论是由操作过程归纳出方法概念,还是由方法概念引出操作过程,都要灵活自如,让学生经常感到豁然开朗的喜悦。所以,训练中,一定要强调清晰的程序、可以具体操作。对方法的总结力求简洁,是为了学生好记,以后教学时,老师便于提醒。实用性、渗透性是指要为完成教育目标而用学法,在具体学习中体现学法,而不是为讲学而设计讲法,牵强附会,生搬硬套。这里的关键还是要有正确的目的观,一切方法都服务于目的的。

    二、强化内功,增强教学机智。

    1.重视理论修养。有人认为做教学工作只要上好课,批好作业、

    做好辅导就行了,认为只有这些是本职工作。但是,这样做于提高教学水平很不利,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也是课讲得学生听不懂的间接原因。人常说,居高才能临下,见多才能识广,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直接影响教学行为,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重视理论学习。时代在进步,思想在更新,观念在改革,要求我们必须不断获取新知,提升自己的理论品位,优化自己的理论结构。学习理论用理论指导优化我们的教学行为,也是我们的本职工作。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只有真正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在思想上确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才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才会有满足学生需要的方案,才会克服一讲到底,不给学生留思考余地的弊端。如果说受欢迎的课堂教学是一支支鲜花,那么,不断的理论学习就是浇灌这鲜花的及时雨。没有理论的不断滋养,教学的鲜花就会枯萎。

         2.研究教学实录。优秀教学实录记载着执教者创造的心迹,从中不仅可以学习许多针对实际的教学方法,还可以悟出教者令人拍案的灵活的教学机智,更可以领会教者该怎么在教学中体现教育思想。一看思路,二看教材取舍,三看过渡转换,四看细节技巧,五看应变机智。

         3.积累教学方法。积累教学方法,包括思想方法和具体教学方法如教学设计方法、应急处理方法、点拨指导方法、激疑释疑方法、相机诱导方法等等。尤其要重视思想方法的积累。积累教学方法,一要多读教学专著,二要多看教学报刊,三要多深入课堂听课,四要勤于记载、总结。

         4.修炼教学智慧。脑子越用越聪明。教学中要不断动脑子,把每节课、每句话怎么讲更好,都作为课题研究,教学智慧就会丰富起来。千万不要总是埋怨学生,更不能动不动就会发脾气。要想办法教学生听懂,想办法搭桥铺路,想办法改变自己的语言,使之更接近学生,使学生易懂,想办法使自己的思路更清晰,使学生容易理解、容易记忆,想办法诱导学生、推动学生主动学习。要善于察言观色,及时发现学生的情绪变化,采取相应措施。

         5.整理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另一个好办法,就是对自己的教学经常作些总结,最好写成文字。实践证明,对一个问题,想和不想,效果不一样;想了,说出和不说出,效果不一样;说了,写和不写,效果不一样。写出来,思路就清晰多了,印象就深刻多了。

    总之,把课上得让所有学生都能听懂,是我们必须追求和达到的目标。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一要认识明确,二要有心志(事业心,恒心,爱心,志向,意志),三要有条件(时间,环境,资料。这些我们都可以创造)。当然,教师管理上,也应该给老师创造条件,给教师创设一个宽松的民主的学术氛围浓厚的教学工作环境,让教师有欲望钻研,有时间钻研,有精力钻研,在钻研中尝到乐趣,在钻研中受到学生欢迎,在钻研中享受成功的快乐,在钻研中提高教学质量。

     


    点击次数:171  发布日期:2019/7/21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