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深化课程改革内涵 提高数学教学成效 秦娟

    深化课程改革内涵     提高数学教学成效

    ◎   陕西省大荔县石槽初级中学    秦 娟

    新课改理念的把握要有度,对于新课改理念,有些教师存在曲解,他们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追求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为了追求学生的生活体验而没有掌握好教和学的关系,没有调控好课堂,使课堂出现低效,影响了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初中数学教师必须深入领会新课改理念,坚持师生共鸣,让教学相长。不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和学生都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教师要做好组织者、监督者和指导者的工作,让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喜欢、学生乐于参与的课堂。

    一、营造民主教学氛围,激起学生学习热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组织和引导教师不仅要使自己的精神处于饱满状态,还应把学生的精神状态调动起来。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的形成,需要靠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根据新课改的精神,教师角色要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换,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把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推理直至感到豁然开朗,这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新境界,这种“氛围”的形成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数学教学的面貌,改变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著名教育家韩同玲说过:“教育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有了这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的课堂氛围,课堂也就充满活力、充满快乐。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摸到红球的概率”一节时,我提出问题:要在一个口袋中装入若干个形状与大小都完全相同的球,使得从袋中摸到红球的概率为 ,可以怎样放球?让学生讨论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时,有一位性格内向而成绩不够好的学生用眼睛注视着我,我明白他想回答这个问题但又不敢主动举手,便微笑地请他回答。他说:“这个问题很简单,在袋子中放1个红球和5个白球就可以了。”为了表扬他的“勇敢”, 我带动全班同学给予他热烈的掌声,良好的氛围激发了同学们高涨的学习热情:“我放1个红球,2个黑球,3个黄球,不行吗?”“我放1个红球,2个白球,3个黄球,也可以呀。”……看同学们有了参与的欲望,我便放手让他们去讨论、交流,最终,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出结论:只要满足红球与非红球的数量之比为1:5就可以了。

    二、注重多维学法指导,培养终身学习素养     

    在传统教育的环境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创新性失去了基础. 而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学生会学习,要具备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科学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学习是教育终身化观念的具体体现. 因此,好的数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从“教会”向“学会”到“会学”的方向发展. 那么怎样引领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呢?笔者认为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平时教学时要注重多维的学法指导,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探索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切实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实际操作、直观感知、抽象概括、演绎推理、迁移类推、系统整理知识等,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素养。   

    例如,笔者在讲《平行四边形》第1课时,打破了以往通过逻辑推理过程得出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方法,而是采用让学生拿出实验材料亲自动手“做一做”,通过操作猜想来得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然后在笔者的几何画板动态操作下明确学生猜想的正确性;最后通过运动原理证明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这种以活动为中介,教师又利用多媒体展示的多维教学方法,一方面让学生看到图形运动的演变过程(如平移、旋转和翻折等),从而提高他们对几何图形感知的敏锐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学生会自觉地采用这种“做一做”的方法来自学后面的矩形、菱形、正方形这几种特殊四边形的性质. 本节课的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自学能力,而整堂课的操作猜想、合作探索多维学法指导过程更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创造良好探索空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知识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使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探索研究是发现数学规律的重要途径,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索空间,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通过观察、猜想、分析、归纳、概括等,自主地形成概念、理解原理、得出结论,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我在学生举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实物后,根据学生回答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有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话音刚落,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说错了,应该是有四条边围成的图形,他们都有四条边。”等他刚一说完,另外一个学生提出反对意见:“应该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条线段都叫做边。”“他们还都有四个角,而且都是直角。”…… 我一直在一旁微笑的听着,最后说:“嗯,这几位同学说得很好,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把自己知道的和与我们学习有关的说出来,大家互相促进。”那一段时间这几位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而其他的学生受其影响,上课发言也非常积极。当然,不是说乱成一团才为妙,但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应该有他们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适度的“乱”,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让他们去创造性的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将课改的先进理念融入日常的教学行为中,有效组织学生学好数学等都是近阶段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教学生涯中我们所必须探索和努力的方向。我们要正视初中数学教学的客观实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实践、反思,让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真正在日常教学中体现出来,让课改更富有成效,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点击次数:93  发布日期:2019/7/21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