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先明: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
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
◎ 四川省资中县双龙职业中学 周先明
体育课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体及机能的正常发育,设计出他们感兴趣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快乐和成功,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让体育课真正发挥作用。那么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所谓体育兴趣是指人们力求积极主动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学习或体育锻炼的心理倾向,也可以说是指人们主动关注和参与体育活动并试图从中获得快乐的心情和心理倾向。学生的运动兴趣,并不是要我们一味迎合、迁就学生已有的运动兴趣,而是要加强对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的运动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运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那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哪些方面能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呢?
一、用快乐体育来增加学生体育兴趣
体育教学是一个双向的、多边的复杂的活动过程,体育教师主导着教学的方向、进度和内容,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而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中学生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追求目标,所以在教育中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计划的制定过程中。传统的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是主体地位、主导作用,认为学生只是一个需要教育的客体,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难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种“强迫式”的教学方法不仅效果差,而且不利于学生的身心的全面发展。快乐体育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多种体育锻炼的方法以及掌握体育和保健教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时,以学生为主体,以快乐有趣为中心,身心愉快地进行的过程。
快乐体育力图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在追求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提高的同时,也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要让学生个性倾向心理特征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以及参与运动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充分表现出来,帮助学生更深地挖掘其从事运动的潜力和参与体育运动的乐趣。快乐体育教学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形成,其具有健身性与竞争性、艰苦性和趣味性、可变性与群体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运动的强烈快感,体验和参与运动实践的强烈欲望,随着教学的进一步延伸,这种情感体验和运动需要表现更加强烈,在良好的心境状态下参与教学的自主性,表现出思维的敏捷、反映的速度、理解的深刻,使自己的知识、经验、水平在运动实践中得到充分展示,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二、丰富教学内容和组织教法,增加趣味性
学生对学习活动是否有兴趣,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学习活动中教学内容更新的程度和组织的趣味有效性。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要注意选择一些趣味性和实效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和组织教法,使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多样有趣、生动活泼,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新颖多变,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新鲜刺激而提高兴趣,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求知欲,从而达到加快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的讲解要让学生听得明,要简洁明快,即用最简单的语言准确表达内容含义,且要生动形象,生动形象性的语言能引起学生联想曾经感受或体验过的形象,好象一个具体形象从话语中站立了起来。便于调动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能立即把握技术动作的关键和要领。比如,排球的扣球动作,就仿佛是牧人甩动鞭子的“鞭打”动作,手腕必须干脆利落,凶狠有力,这就强调了手腕的作用。教师的示范应使学生看得清,过硬的示范能力和完美的示范动作,使学生直接地感知动作全貌,给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概念。再如准备活动老是“慢跑+徒手定位操”,学生便会感到枯燥无味,提不起兴趣,效果自然也不会好。如果能结合基本部分的内容,有针对性的运用一些“花样”跑、活动性游戏以及双人操等练习手段,学生的情绪就会高涨,效果也就大不一样。还可以将以往已掌握的基本技能,让学生自编一套操在上课前的准备活动上轮流带操,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又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
三、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热情积极的态度,准确精练的语言,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老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一个让大家喜欢的老师,无论是语言,或是眼神,总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有种被重视的感觉,积极性就会从内心深处激发出来,这样形成良好的学生氛围,上课自然就轻松了。
在体育课上经常会有大量的运动练习,如果光是教师吹吹哨子,喊一喊,时间一长,学生的积极性就减退了。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参与,对学生是一种促进。学生看到老师身体力行,以一种平等的姿态进行学习,活动也会积极起来的。
四、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兴趣
由于学生的体育基础、素质水平、心理品质、接受能力等各不相同,为照顾学生这些特点和差异,培养兴趣的过程中,就要求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对多数学生提出学会、掌握某一技术动作,而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出改进和提高技术动作的要求,特别应当注意的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由于怕自己的成绩差被别人看不起,怕同学笑话,怕教师指责等。所以这部分学生信心不足,以致缺乏体育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除了对他们降低难度要求,帮助鼓励和耐心辅导之外,还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安排他们的练习内容,选择好突破口,满足他们的愿望和要求,使他们树立自信心,激发和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逐一实现并达到学习的目标,使他们真正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以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和形成。
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使之持久而集中,将产生良好的实际效果,这就是学生上好体育课和自觉参加课外锻炼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