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问题情景中解决数学问题 熊燕
浅谈如何在问题情景中解决数学问题
◎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大龙乡小学校 熊燕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数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也是一种激发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就是学生亲自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使学生的情感、动机得到充分的调动,最终达到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求异的目的。因此,在实施“问题解决的”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能力以外,还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着重培养学生的质疑、释疑、创新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长久以来,传统 问答式教学在学生的心中六下了很深的烙印,这在无形中遏制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导致学习中真正敢问、会问的学生真是微乎其微。有心理因素方面、自信心方面和能力方面,所以我们要先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才能回学习其他知识奠定基础。
1、 消除障碍让学生敢问、创设情景让学生想问。
首先,教师要先放下架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打动学生,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真正做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逐步建立起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慢慢消除畏惧感,觉得老师可亲近,慢慢敢说出自己的见解做到敢问;对学生所提的问题,应当采取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的方法,比如说可以用适当的语言来激励鼓励学生,如:“你真了不起!”“你一定行!”“老师相信你一定行!”等等,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养成爱问、敢问的习惯。
2、 学会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敢问。
教学中,常会遇到学生虽然有了提问的念头,但还缺乏提问的技巧,往往抓不住要领,此时,教师就要适时引导,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怎样去提问。1、指导学生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部分找问题,如学习例题遇到哪个环节不理解,就可以问问为什么?2指导学生、从知识的特征、意义来龙去脉上去找问题。如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对乘法的含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理解不清就产生了为什么必须是相同加数的和、不是相同加数不行的问题。3、指导学生从新旧知识的比较,联系上找问题。如,在学习《连减两步应用题》的两种解法后,学生就可以问,这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引导适当,学生通过多学多练,逐步积累经验,就会进一步提高问难质疑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活中、学习中处处都存在着数学问题,有了疑问,该怎样去引导学生攻克、解决呢?这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必经之路。学生只有经过一次次地解释难题,才能很快地成长起来。所以在教学中关键要培养学生解决疑难的能力。
1、 帮助学生树起解题信心。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面窄,学习经验不足,常常在遇到一些自己不熟悉、陌生的问题时,就退缩、惧怕、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了,此时,教师要适当给予加加油,鼓励鼓励,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如“老师相信我们班的学生都很聪明”、“这样小小的难题是难不倒你们的”、,除用语言进行激励外,还可以世道采用竞赛法,奖励法来激起学生争强好怔的个性,最到限度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能够信心十足地去面对困难,接受困难挑战了。
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要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就要敢于真正放手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大胆去猜想、推测探索,1、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自主机会,学习中只要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只要是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替代。特别是一些简单的问题,更应该彻底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对一些较难的问题,只能给予适当的“点”和“导”。2、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时间,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少占用时间,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让学生切实地去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3、 鼓励学生能够灵活选择解题方法
俗语说:“磨倒不误砍柴工”。说的就是要学会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题的道理。问题摆在眼前,要先弄清楚这属于什么性质的问题,改选择什么方式能很快地攻克它呢?是什么算题,该从算理上去下功夫,是应用题,就该从题意上去下功夫,只有弄清问题的角度,选择了合适的方法,才能很快找到解题的途径。
如,在学习《退位减法》178—148= 227-158= 让学生通过计数器“拨一拨”用竖式“算一算”和利用直观模型,区分退位和不退位两种知识时,利用比较法分别找出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总之,在解法选择上,不可急于求成,教师可先指导、再指导,最后再让学生自己选择,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培养。
三、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求异创新的能力
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还不够,还要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因此,在教学中学生有质疑解难的能力后,教师还要适当引导学生去灵活运用知识,去求异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努力钻研教材,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练习,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题型,让学生在练习中运用,在联系中求异,逐步养成勤于思考、敢于发现的学习习惯,从而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学习了《有余数除法》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对解的练习题,“有一些梨,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人分3块,还有剩余,这些梨有几个?还剩几个?”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学具操作后,找出了答案,并发现这道题的答案不止一个,同学们发现剩下的梨只要少于8个都行,而求总数只要把分掉的梨加上剩余的梨就能算出来了。最后的出答案这些梨可以分别是25、26、27、28、29、30、31个。剩余的梨分别可以是1、2、3、4、5、6、7个。说明同学们确实理解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并能够灵活运用。可见,教师只要精心设计,悉心引导,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求异创新的能力也并不十分困难。
实践证明,通过“问题解决”教学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创新能力,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师生齐心协力、持之以恒,就一定能见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