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之我见 任梦芳
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之我见
◎ 陕西省大荔县实验初中 任梦芳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物理教学的目标必须在课堂中完成.高效课堂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把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自由活动”,“注入式教学”变成了“自主探索”.要求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要教给孩子们掌握知识的方法,这一点在我们的课堂上落实的不是很好,这里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让初中物理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本文结合笔者在初中物理教学工作中的探索与实践,谈淡高效课堂构建的思考与认识。
一、创设生活情境,联系生活实践教学
物理知识比较抽象、理性,学生不易理解和接受,因此物理课堂教学要结合教材知识,联系日常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白物理现象及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从而以强烈的好奇心、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把教学目标隐含在生活情境中,学生学习起来既不枯燥又非常感兴趣,学习效果好,而且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明白了物理学科的实用性,让学习热情化为持久学习的动力,提高了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
例如,(1)坐在行驶中的火车或汽车上,道路两旁的树木为什么往后退?(2)为什么筷子插在水里,会被“折断”呢?;(3)为什么海是“蓝”的?……这些问题,源于学生的生活,其中又包含丰富的物理知识.真实问题不仅拉近了学生与物理的距离,也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之下,联系生活实际,主动探究,理解其背后的物理知识.案例在“光的折射”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提问学生: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没发现放在水中的筷子被“折断”了?抓鱼时,明明看到鱼却很难抓到,这是为什?在这生活化的问题导向之下,学生开始讨论与交流,众说纷纭:水面反光,看的不准确;杯子有问题,欺骗了我们的眼睛…….面对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可以在课堂上依托问题导向,与学生共同完成“水杯中的铅笔被折断”的实验,逐步破解学生的疑惑,并为引出教学内容.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教学氛围,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一系列的生活化问题,让知识的建立有了依托,不再是空洞的说教。
二、激化讨论交流,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学生讨论的情绪直接影响到讨论的效果.讨论中,教师要注意“激化”矛盾,使学生能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奋进的状态,从而消除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疲劳感,教师要合理的安排和调控节奏,使学生讨论的内容都针对具体的问题,切实地将自己的思维方式、方法技能运用到问题解决之中,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比如学习有关“光现象”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光现象进行讨论,学生自然就会联想到太阳光、灯光、七彩光等生活中常见的光,教师可以顺势切入问题,使学生的讨论变得具体生动.问题切入:讨论我们认识的光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每个学生对光的认识不同,得出的答案也就有一定的差异,进而学生对新课的学习也就更为认真,通过对彩虹的学习,学生知道这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五颜六色的光;通过对太阳光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太阳光中的可见光和不可见光,由于太阳光中含有紫外线,学生会觉得阳光很舒服温暖.另外,学生对生活中其它的光也进行了积极的讨论,真正了解了光的特征.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光的认识更深了一步,将自己的看法与他人的看法进行了融合,使学生对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知道了光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了学生对新知的印象,使学生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
三、加强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伴随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物理实验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初中物理实验中,教师要让学生动手操作,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当大胆开拓,创新教学理念,创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物理实验兴趣,开掘学生的物理实验潜质,让学生理解物理、创新思路。
例如, 在教授凸透镜成像规则时,除了本书所要求的实验方法外,让学生探索和其他方法可以快速观察凸透镜成像的特点。除了平行光之外,还有一种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学生将采用凸透镜制作凸透镜进行查询,白炽灯点亮,丝状物会明显出现,有时会放大,有时会变窄,有时甚至很大,这种方法简单方便,无设备限制。如果将凸透镜制成远窗, 则壁上将出现清晰的窗口图像,并且凸透镜的距离近似等于凸透镜的焦距。上述发现将使学生感到新鲜和快乐,通过动手学习知识,实现物理学的乐趣,这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掌握书本之外的东西,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物理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堂、高效的课堂。加强课堂训练,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课堂教学成果,不断优化教学,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高效化,强化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