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激发数学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赵肖萌

    激发数学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  陕西省西安沣东实验小学    赵肖萌

    小学“解决问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培养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及发展智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低年级学生解答简单“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对后面“解决问题”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自己平时的“解决问题”教学实践,就培养小学低段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特点是在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许多小学生在课堂上害怕提问题,羞于提问,其重要的原因是小学生刚入学不久,比较害怕老师,没有把教师和同学当成自己学习的伙伴,认为提问题会受到教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所以这就需要教师积极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语言和行为上,教师要和蔼、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小学生,呵护他们,鼓励他们,使小学生消除害怕的心理,感受到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增加他们提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如在对“年、月、日”这一课进行教学时,可以通过讲故事导入教学内容:有一天,小梅的爸爸正在看书,突然小梅哭哭啼啼地跑过来说“爸爸,人家小丽每年都过生日,我都12岁了,为什么才过了3个生日?”爸爸听后笑着说“:傻孩子,不是爸爸妈妈不给你过生日,而是你不是每年都有生日的。”讲完这个故事,很多同学都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不是每年都能过生日呢?教师再通过问题进行引导:“为什么小梅4年才过一次生日呢?是不是小梅过生日的那一天有几年在日历上没出现?”这时,学生会给出各种猜想,积极地讨论并寻找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在活泼有趣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并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自主探索,提供解决问题机会

    数学应用意识的体现之一是当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的办法。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向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使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数学应用的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学中注重联系实际生活,把有关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可以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如在教学《小数和复名数》时,学生自主解决完例3、例4里的问题,但只停留在面上的思考过程,无法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具体地概括出用小数表示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或复名数的规律。这时,本人并不急于出示规律,而是腾出时间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探究和交流,各小组长将小组内的探究结果记录下来,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向老师和同学汇报。而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全班同学针对几个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成果,辨别正误,去差留优,达成共识,找出正确、具体的规律。这样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探究、去思考、去创造,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得到锻炼和发展,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学会发现、学会学习。

     三、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已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广泛采用。

    例如, “素数和合数”概念比较抽象,如果直接传授相关定义,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对概念的把握流于形式,不利于知识的灵活运用,而如果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讨辨别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结论——素数、合数的定义,这样学生轻松接受抽象的概念,较好的促进概念内化,教法如下:

    先让学生分别找出1~12的约数,让学生按下列要求合作学习:

    1.这些数中最特别的数是几?为什么?

    2.按约数的个数把这些数分类,你会怎么分?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汇报结果,教师结合讨论结果板书并给出:最特别的数:“1”只有一个约数 

    分成三类    素数(质数):2,3,5,7,11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

     合数:4,6,8,9,10,12 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它约数(有两个以上约数)

    通过这样的合作交流,是学生自己探讨“素数、合数”的概念,掌握理解就不是难题,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辨析。这样,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积极辩论的学习活动中轻松愉悦地获得知识,达到了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四、一题多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一题多想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题多想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之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式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

    如在“十几减9、8”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我按常规的方法教12-9:把12分成10和2,10减9得1,1加2得3,所以12-9=3。然后分组交流讨论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几分钟后有的小组说:“老师12—9,2减9不够减,我们是倒着减的。先用9减2得7,再用10—7得3,因此12-9=3。”还有的说:“因为9和1组成10,所以1加被减数个为上的2得3,所以12—9=3。”因此,在一题多想,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通过分析、比较、优选,同学们发现了最佳的思路和方法,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鼓励肯定学生的合理猜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指导他们去探索正确的结果,特别是学生的想法有出入时,更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千万不能代替包办。只有不断地鼓励学生探索,敢于向权威挑战,才能够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点击次数:46  发布日期:2019/5/12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