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 张红艳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
◎ 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大寨九年制学校 张红艳
摘要:随着近几年新课标改革下教育模式的变化,小学语文教学在形式及内容上有了一定的突破,使得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有所提升。通过对比人教版语文教学改革前后的变化,笔者分析了新课标改革后的成功案例,简述新课改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时代的变化促进了社会元素多样化,社会面貌更加丰富多彩,教育行业的突飞猛进也是适应潮流的趋势,新课标改革便是教育行业发展的初步产物,人教版的小学语文作为改革目标之一,摒弃了传统的人文教育,融合了人性化的教育理念,让学生从开始接受教育时对教育形式有了感性认识,把学习培养成学生的乐趣而不是压力。
一、语文课本的人性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通读人教版语文教材内容,了解教学信息,并随机对部分小学生抽样调查,询问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感触,并从学生角度认识人教版语文教材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得出:语文教材内容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通过传输具有人性化和亲和力的语文知识,积极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并在根本上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例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本中第六课《万年牢》,文章开始小段回忆所学课文中父亲的形象,引出新课文里又一位父亲,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新内容。课文中对生僻字加拼音标注,在相应的内容旁边加合适的提问,这些小细节让学生在新课程的学习中能一鼓作气顺利的理解完,并针对文章中的问题思考解决,使学生深入体会这篇课程对父亲形象的描述,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除此之外,第七课《尊严》在课后的问题提出方式上,表现得很有亲和力。小学生毕竟处于儿童阶段,不能按照青少年对待,僵硬的语气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有趣之处,因此,这里采用的“这个故事让我很受启发,我要多读几遍”,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要求学生熟读了解课文,比“请熟悉这篇课文”更加具有说服力。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代入感,让其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被动变主动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对小学生而言,作为儿童,需要社会将其视为儿童考虑最合适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手段,以学生接受的方式开展教育,这是新课标改革之后,语文教学从课本内容上发生的基础变化。
二、语文教学元素的广泛涉及开拓学生视野
通过借鉴国外的教学资源的多元化,新课标改革在语文教学元素伤也有所涉及,教学范围不能停留在基础文化的层面止步不前,对学生的知识的播种不能仅仅是播种的过程,在教育期间不断丰富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能力可及范围下尽量多接触课外知识,让宣教式学习不再是学生受教的唯一途径。这就需要老师个人具有丰富的资源库,在给学生上课同时,巧妙地结合课外资源,让学生一次了解多种不熟适的知识,无形之中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不再为学习而学习,取而代之,为了捕获知识充实自己而把学习作为一种工具合理地利用。然而,老师的资源库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结合新课改,课本的资源多样化需要有所体现,同样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这种多元素特点有所体现。教材中包括了古文、科学、自然、情感以及传说等各种题材,分别归类于不同的模块学习,除了每篇课文课后人性化的学习要求,每个模块还穿插了呼应本模块的相同主题的“学习乐园”。“学习乐园”包括口语交际、写作、学习发现、知识积累和不同于该主题课外小知识“宽带网”、“展示台”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每次学习完相应的基础理论知识后对这些知识加以应用,通过复习加以巩固理解,并让学生主动发掘知识并自觉积累,通过科普其他有用的小知识或者要求学生展示自己的发现效果,以此得到身心全面发展。必须强调的是每个模块在其开始都有相应模块主题的背景资料,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将自己处于对应的情境之中,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这种先前铺垫给学生一定的学习基础,让其有目的针对性的掌握知识,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加强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和教学元素的多元化能使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学生捕获知识的自觉性的养成有着深远的影响。结合国外教育观念和中国国情的现状,让学生从小受到非强制性的教育,并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了解身边的环境乃至世界,学生在小学就能收到多元文化的影响,收获不同类型的受用知识应用于实际,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不能触及的。学生在教育的起点以相对发散的思维开拓自己的视野,以实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通过多样化的知识元素丰富学生大脑的资源库,为接受高等教育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教育形式启发学生大脑思维
显然,学生教育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的积极配合,小学语文教学肯定需要老师结合新课标改革的政策,及时更新与课改相对应的教学形式,使教育与知识相辅相成,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方面更胜一筹。众所周知,教学是讲究方法的一门学问,新世纪下,人们观念的改变,对教育意识也有所更新,老师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显著,同样,教育形式更需要跟进潮流的发展不可怠慢,例:章敏提出的情境教学便是值得参考的一项案例。情境教学是将学生与课文内容相结合,按照课文内容设定相应的情境,通过学生自己扮演主人公进行内容演示、召开主题班会鼓励学生切身地思考、让学生在现实环境中真实体现本文等方式达到教学目的,学生通过不同于日常宣教式的上课形式学习知识,这种更加形象的方式肯定让学生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学生习惯了课本上固定的思维模式,长此以往,必然产生一定的惯性思维限制学生思考,该类新颖的教学模式从发散学生思维着手,利用别样的方式输送知识,给固定的教学模式注入新鲜血燕,让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活力,教育模式的跳跃性直接影响启发学生大脑,激发其大脑潜力启发大脑思维,让知识不再固定学生思考,让学生最大程度开发大脑从而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四、总结
对小学生而言,真正具有吸引力的不是考试成绩和名次的高低,而是在受教育过程中,知识对学生由内及外的影响力,新课改使教育的注意力转移至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之中,使小学语文课程在内容和形式上进一步更新,使教育模式从传统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理论结合实际,使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深刻体会新课标改革对学生身心的积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金共.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成才之路,2011,(29):75-75.
[2] 尤瑞琴.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10):87-87.
[3] 黄比新.探析新课程下的小学欲望呢教学新观念【J】。课程教育研究,2013,(33):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