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个性化语文教学的“四要” 曾秀娟
浅谈个性化语文教学的“四要”
◎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希望小学校 曾秀娟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体现这一要求,就要在教学中发挥个性,形成新颖而独特的教学方式,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语文教学水平,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个性教学,谈谈笔者的一些体会。
一、教学设计要“新”
新课程改革的启动,使“课程意识”提高到了重要地位,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从教材、学生、教学环境等方面去进行综合考虑。同时,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样的,不可能完全从课堂上和从教材里获得,所以教师在进行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时,要认真考虑除教材外的其它教学资源,如课外书籍、报刊、电影、电视、电脑网络、图片、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等,都可以成为语文的课程资源。事实上,学生通过其它途径获取知识远比教材本身所给予的知识更具有丰富的知识情感和体验,因此,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上突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即在教学设计要达到“新”。如笔者在教学《归类识字》时,布置学生先说出和写出自己会读会写的字,而且必须是课堂上老师还没有教过的字,结果,整堂课学生说出了大量的字,有相当一部分字就是《归类识字》要求学生所要掌握的字,我专门挑选出这批生字,叫学生说出他是怎样认识这个字的,并要求他负责教全班学生对这个生字的认识和组词。通过这个教学设计,全班同学学习兴趣非常高,很快掌握了这批生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使课堂气氛生气盎然。
二、教学活动要“鲜”
新课程强调要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作为教学的宗旨。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多参与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在“动”中“活”起来。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形式上就要“活”起来。如笔者在上《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提前两周就组织学生到池塘边去捉小蝌蚪装在玻璃瓶中观察,然后分组进行观察记录:小蝌蚪是先长前腿还是先长后腿?后几天出后腿?几天长出前腿?小蝌蚪的尾巴是怎样变化的?长成青蛙后是什么样子?在此期间,我经常查看学生的观察和记录情况,发现学生观察得非常投入,并且组与组之间随时比较记录的情况。他们发现有些小蝌蚪提前一两天长出后腿,有的要推迟一两天长出后腿。当时学生问我:“这是为什么?”我没有立即回答他们,而是叫他们仔细想想……最后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是:小蝌蚪出生的时间不一样。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后,当学习《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整堂课都是学生在读,学生在讲,而我只是静静的听他们发言,然后加以总结,通过这样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逐步发现自然规律,学到知识,增长才干。
三、作业布置要“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作业的布置要避免机械重复的练习形式,如果只是一味的抄、写生字、背课文,这样的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感受不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使学生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我在对学生作业布置上追求“奇”。如笔者上《咏柳》一诗后,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可以自己画一幅春天的画,也可以摘抄几句关于描写春天的句子,还可以找一幅春天的图片等。从学生交来的作业看,有的是学生自己画的画,有的是春天的图片,有的是从朱自清的《春》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抄来的句子,虽然抄写诗句的学生不太懂或者不完全懂诗句要表达的意思,但教师需要的是学生完成作业的态度和过程,因为这种态度和过程将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态度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评价学生要“实”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评价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使学生变得生动、活泼、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对学生的评价,不应该单从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定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首先要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发现他们点点滴滴的优点;其次,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每一点进步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也就是对学生的评价要“实”。如笔者在班上开展这样一节课,让学生自己找出自己在某一方面的长处,并给自己评上一个“能手”称号。如“理财能手”、“书写能手”、“助人能手”“歌唱能手”、“卫生能手”、“动脑能手”等,如果有学生自己找不到自己的长处,就由其他同学帮助找,教师帮助找,使班上的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能手”称号。这样评价的目的,是帮助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树立自信,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和动力,强化和激励其行为趋真向善,修正不良举措。通过这样的评价,让学生健康成长。从评价结果看,全班学生都能评上能手,都以“能手”自居,学习劲头更大,都在相互比赛中能多评上几个“能手”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