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媒体 巧上品德课 李云
运用多媒体 巧上品德课
◎ 甘肃省武威市天祝民族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李 云
在新课程改革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大背景下,多媒体技术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应用,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为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切实提高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效率。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将信息技术融入其中,是每一个品德教师必须要研究的课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在直面儿童的生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从而摒弃了“以知识为本位”的理念,真正体现了“以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但由于品德与社会课自身的理论性和高度的概括性使许多学生学起来感到有些枯燥。恰当的利用电教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绪感染,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带着新颖和好奇心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讲六年级《欣欣向荣的新中国》时,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的视频,激起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为授课做好铺垫,实现了课文爱国主义的教育目的;再如讲《你能忘记的屈辱》时,播放虎门销烟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求知的欲望,不忘国耻勇往直前的爱国激情瞬间被激发出来,达到了激趣、导学的双赢效果。
二、丰富内容,突破难点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本中,大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插图是静止的,只能再显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件,很难系统的再显当时的情景,把静止的插图借助多媒体创设成动态情境,甚至完整的故事,以鲜明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把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展现出来,让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这样既可突破难点,又可化抽象为具体。 例如:教学《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时候,面对不能忘记的屈辱,面对贫穷落后的中国,谁能拯救人民,探索出一条救亡图强的道路?谁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出水深火热,走向光明和辉煌?在这个时候诞生了一个伟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我整合教材内容,充分利用当时的各种图片、网上资料等材料,制作成课件,让学生很快进入课堂,身临其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情感体验。
三、巧设练习,减轻负担
传统教学中的练习和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形式比较单一。不是教师简单的对学生的提问,就是教师分析难题阐述原理,学生听讲。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回答问题难免紧张,担心因答错题而受同学的讥笑和讽刺。引入多媒体之后,课堂就有了生机和活力。例如插入一些声音和动画,当学生答对问题时就给予表扬“你真行”、 “真棒”;当学生答错时就给以鼓励“继续努力吧”等等,通过学生和计算机的对话,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让学生快乐地获取知识。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文本、简单动画,请学生出金点子。例如:在讲解《只有一个地球》时,面对遍体鳞伤,不堪重负的地球我们该怎么做?我出示文本资料以及生活中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想办法、出主意。对于学生来说,出主意、想办法帮助别人解决问题要比把这个困难假设在自己身上更易于接受,而事实上帮别人就等于帮自己,但是帮别人会让他们产生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千方百计地想办法,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总结课文,课后延伸
在课结束时,运用教学媒体,把课文中正确的行为方式方法通过录像、投影等手段总结归纳,对学生进行正确行为要求的指导,激发学生的行为动机,提高行为指导的感召力,将“导行”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以落实课文的行为目标,有助于品德与社会课目标的实现。例如:在学习了《国家的规则》一课时,我指导学生认识了一些违法行为,然后让他们说出针对这些违法行为我们该怎么做?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总结出:“我们不仅要懂法、守法,还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课后还让学生向家长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知识,把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品德课的成就感。
总之,恰当地将多媒体运用到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效果显著但并非易事,作为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组织者,要勇于探索、善于总结、精心设计、巧妙运用,使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在多媒体的支持下如添双翼,以达到最佳效果,为教学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