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性分组”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 祖金祥
“异质性分组”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
◎ 四川省苍溪中学校 祖金祥
分组教学是体育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多种多样,然而,如何让分组教学效率最大化,如何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化发展,达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之要求: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笔者认为异质性分组教学有着独特的优势。
一、异质性分组的认识
所谓异质性分组就是把体能与运动能力存在差异的学生分在同一组的分组形式。如短跑中的接力比赛,为了各组实力相当,我们常常把跑得快的、一般的、慢的搭配到各组中去,每个组内都有好、中、弱的区别是异质的,组与组之间水平相当是同质的,其分组特点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种分组方式的优势是:
(一)易形成相学氛围:组内同层级学生间由于体能、运动能力等水平相当,容易形成相互切磋,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二)易形成帮学氛围: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习能力相近的学生带动效果最好,如“上”教“中”,“中”教“下”,“下”教“差”其效果最好,相反,最好的学生往往带不好最差的学生。
(三)教学效率极大提高:人,有“好为人师”的一面,特别是青少年学生都希望成为别人的老师。每一个小组内个体存在着差异,在帮学的过程中可能成长出一位或几位“小老师”,这样一个班就可以多出很多位“小老师”。老师的效率再叠加若干小老师(学生)的效率,这是目前最高的教学效率。学生是很聪明的,有很大的潜能,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小老师”的作用。
(四)教师易于掌控学习情况:异质化分组组间是同质的,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小样本,教师控制了这样一个“小样本”就可以掌控全班的教学情况,即时反馈,作出教学调整。
(五)易于形成小组间竞争氛围:异质化分组使得各组实力相当、水平相近,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个组不会轻易服输,若干有竞争精神的小组,会带动全班的学习力自动提升,营造良好的教学生态。
二、异质化分组教学实践
异质化分组教学核心是利用差异性诱发和促进学生的自主性,与当今课程改革之要求高度契合,其任务有二:一是确保学生自主学习和差异发展双重功能的实现;二是合理解决教学资源的有限性和学生差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围绕上述“一个核心两重任务”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以下几方面:
第一、正确认识差异性和自主性相辅相成的关系。因为学生有差异性,所以学习能力便不同,学习效果会出现自然分化,加剧差异性,学生认识差距的存在,奋起直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再者差异性是学生互帮的起点,互帮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使“优生更优”,“弱生跟进”。因此,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敢于面对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差异、研究差异、利用差异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和提高。
第二、小组建设是关键。如何建组,如何化无限不落实的责任为有限和具体的责任,如何强化组内的凝聚力形成自学、相学、帮学的良性教学生态条件,如何进行小组文化培育,丰富学生人际交往,促成合作与竞争机制的形成,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异质性分组教学的关键所在。在教学分组中,我们常发现一个现象,分组人数的多少,与学生对小组学习结果的态度呈负相关。越是人多的组,学生对其结果的态度越淡漠,人越少的组,对结果越关注。如拔河比赛大多数学生对比赛结果不在乎,即使输了也无所谓;如果是篮球比赛和4×100米接力赛,组内学生却表现出高度关注,不愿意服输,这说明人多的分组形式稀释了责任。那么,多少人一组较为适宜呢?通过多次教学实践比较,4-6人一组为最好,尽量为双数,并且在分组中要特别注重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最理想的异质性分组为优等生2人,中等生2人;弱等生2人,这种分组差异明显,层次分明,同层级中有互学的对象,处在邻近层次(最近发展区)的学生有帮学的生态条件,避免了组内“排他性竞争”,融洽了人际关系,增强了组内凝聚力和战斗力,但是组间却创造了竞争的条件和氛围。培育“小老师”是小组建设的重要工作,“小老师”原于学生的差异性,成长于互帮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和培养。
第三、任务分解是驱动力。教学任务的实质是为学生勾画出一幅自主学习的“行动与方法指南”,任务对学生心理产生压力,压力产生动力,促使学生自主完成,没有“具体”压力,就可能“轻飘”。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运动技术的特点和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任务,分层下放,既有个体的任务也有小组的任务。个体任务是自主学练、互学、帮学的原动力,小组的任务是组间比拼竞争的驱动力。如高中体操教学中,技巧成套组合练习,可以分解为复习单个动作,在此基础上按照技巧动作组合的原则完成多个动作的成套组合;优等生复习侧手翻在此基础上完成四个以上动作的成套组合;中等生复习鱼跃前滚翻在此基础上完成三个以上动作的成套组合;弱等生复习后滚翻在此基础上完成二个以上动作的成套组合,课中检查时要求完成各自规定任务,或者课中检查时要求完成至少三个以上的成套组合动作,每组允许一人完不成,最后每组推选一人展示(小组任务)。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的任务和奋斗的目标,学生很清楚哪些是自己学练能完成的,哪些是小组内需要通过帮助完成的,哪些是为争取本组荣誉而拚搏的,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会大大提高。
第四、课堂评价激励进步。学生通过教师点评能更深入地理解技术动作,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通过对他人的评价和自我比较找出自己的差距和努力的方向。在课堂评价中主要以表彰小组为主(若要表彰个人也是因为他对团队推进的贡献);其次是机会的公平性,对每一个小组(或小组对每一位同学)应有平等的机会;第三是权力让渡学生自评和互评;第四是多元评价。
三、反思与建议
陶行知先生说:“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实践告诉我们,异质性分组教学正是利用学生的差异性激发其自主性和差异发展,顺应了当今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一是教学方法的转变,由单向的“师-生”传输到“生-组-师”的 多维互动;二是实现了由“师教生”到“生教生”的效率叠加,提高了教学效率;三是由注重技术训练到技能和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学生学会了学习方法,团队合作,人格得到提升;四是认识到人最容易从知识能力相近的同伴处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即“处在最近发展区内的人相教,效果最好”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