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音乐教学和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血缘浅论 艾凤月

    音乐教学和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血缘浅论

    ◎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甘家寨小学   艾凤月

    小学的音乐课教学绝非是教会儿童唱歌,它的着力点当在于提高素质与培养能力,音乐自与人类在这两方面有着不可否认不可分割的血缘啊!

    一部《诗经》是最早“歌”集,它不仅是古代人民“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的爱情抒发和“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的怨恨倾吐,它更是人们爱与恨感情素质的启蒙教材,也是人们以“赋”、“比”、“兴”的艺术创造手段为启迪,不断进行艺术创新的样板。中国文学史上的另一新歌“骚”——《楚辞》是延继《诗经》风格的创新典型!

    音乐对人类智慧与创造的巨大作用早已被公认,就连让奶牛听音乐增加产奶量也早已付实——而作为教育学科的音乐课程迄今仍被明列“副课”,导致上课成了“教歌”,实在令人叹惋!

    我十分赞同宋代人洪迈在《容斋随笔》(卷七)中对白居易《琵琶行》一诗的观点:他认为作者夜遇琵琶女之事未必可信,作者通过虚拟的情节,抒发他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白氏抒恨,虚拟歌女,借音乐之情来吐泻满腹苦酸,这个“新创”不能不说是唐代长安音乐对诗人的“培养教育”吧!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虽然写的是琵琶女“她”校弦调音,但突出的是“情”——作者下笔之前心中早已饱和了“天涯沦落”之“情”了,他把此“情”注寄于音乐之弦“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何尚不是被迫离京惊闻被贬的“此生不得志”的感受,这种人生复杂世态多变之感用音乐“嘈嘈”、“切切”之音变维妙传递,哪“急如雨”刻不容缓,“如私语”的自我叹息,再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视觉听觉形象的感染,把诗人的内心矛盾与无奈,烦乱与憎恶,艰难与坚强……尽然显露外化,让我们听音味世,思考万千!“间关莺语花底滑”和“冰泉冷涩弦凝绝”两句中的“滑”和“涩”使我们从“间关”之声中听到了人生轻快流利的“得意”之步,也让我们想到了“冰泉”之声中听到了人生举足艰困的“失意”之履。“凝绝”是死寂无声了,是音乐上的“休止”----“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音乐上的“休止”常是“情”的默默延续乃至更深----我们细思,一个人身处“凝绝”境中的冷静思考是对人生延续的创新设计,这种无呐喊的“无声”所产生的力量当然是“胜有声”的!这“无声”处常蕴积着“惊雷”----终于“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了!白居易在中唐诗坛上“银瓶乍破”了,“铁骑突出”了----成了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代表,提出了震撼史河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且率先垂范地写下了“伤农夫之困也的《杜陵叟》、“念女工之劳”的《缭绫》、“愍怨旷也”的《上阳白发人》、“时为周至县尉”的《观刈麦》等“合时”又“合事”之歌多达数百首。在封建乱世间,白居易紧扣了时代之“悲”,以“悲美”的审美目光去拍摄生活时代,以凝重低沉的声调唱出了百姓的痛苦呻吟。

    我们生活在今朝的现实中,且从事着高尚而重要的教育工作,事关民族素质的未来,祖国前景的未来,这就要使我们教育工作者既实现又超前地培育我们的儿童,养成一种认知时代旋律美、颂扬时代旋律美、创造时代旋律美的精神情操。作为音乐这门课程,它自然肩负了这种“灵魂”塑造的重任。在向小学生讲授音乐知识的同时,重要的还在于让他们形成一种“紧扣时代旋律美”的自然心理,以教材为出发点,提高学生的趋美素质,开发他们的创美能力。比如,教材中欣赏歌曲《新疆好》,那活泼欢快的音乐节奏和亲切优美的歌词,它不仅描画了新疆的自然风光,物产特色,也叙诉了新疆人民不断创造新生活的向上情怀。我们完全可以启示学生认知自己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美好感情,形成自己头脑中的美好理想,产生实现美好愿望的动力,从而形成一种创造欲。也可以让学生以《校园好》或《家乡好》一类的“模拟”,自己编出心中的歌儿,无形之中使学生渐悟得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时代,生活处处都有可唱出来的美,更美的未来需要我们去不断地创造。钱钟书在《论快乐》一文中道:“人生虽然痛苦,却并不悲观,因为它终抱着快乐的希望。”快乐是生活中的美,因为人人都有一个美的希望,为了实现美便会扫涤一切的不美!

    还有《踏雪寻梅》里的那种意境:“雪霁天晴朗,腊梅处处香,骑驴坝桥过,铃儿响叮当。好花采得供瓶养,伴我书声琴韵,共度好时光。”花香、书趣、琴音共融的情志美,对少年儿童的陶冶,所激发出的必然会是超越物质的高尚的精神追求,虽然教材中是“踏雪寻梅”,所引发学生联想的可能还有“踩露折菊”、“驾舟采莲”种种对美的追觅,他们会个性地动脑去辨思,去向往,去寻求,去创造。

    《童年多美好》,但人总要不由自己地告别童年的幼稚,不会在那里踏步。而教材所启示的可能是人生在不同年龄域中对美的思考:青年的多姿多彩美、壮年的硕果累累美、老年的夕阳无限美,这就会连成“合时“合事”的时代旋律美,对时代美的旋律的感受是人生快乐的总源,而其源头在于少年儿童心灵。小学音乐教育难点就在于用教会书上的歌让学生唱出他们自己心中的歌。

    再回头提说白居易,自幼“苦苦读书”,“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与元九书》)故十六岁时就写成了《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深得老诗人顾况之赞。他一生从劳苦百姓身上发现朴实美、辛劳美、俭苦美、诚挚美----创造了自己的歌诗美!

    任何时候,美都是存在于与丑的对立中,对于少年儿童,导之以时代美的旋律,于之未来之做人做学问都是一个美的奠基。

                              


    点击次数:187  发布日期:2019/3/30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