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情感教学支招 谈光玲
为情感教学支招
◎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观塘小学 谈光玲
教育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核心是“情感”。因此,能成为名师或优秀教师的人,绝大多数情商都很高。他们在施教过程中,尤其关注师生的情感问题,使自己的教学妙趣横生、充满艺术的魅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可见,教学本身就是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的有机统一体,要想做一名成功的教师,就必须在关注学生求知的同时,多关注教学中的“情感”问题、多研讨实施情感教学的有效策略。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和体会,为大家支上几招,以求抛砖引玉。
一、 教师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感染学生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教师自身匮乏情感,就不能让学生觉得亲近,不能在教学中建立一种稳定而和谐的“情感场”,学生往往会怀疑其教导的正确性和真实性,师生的情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很难共鸣。学生对于教师的谆谆教导,可能会口服心不服。反之,教师若能以丰富的情感感染或征服学生,那么,教师的赞扬会使学生内心愉快,心理上获得深深的满足,教师的批评会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和信心,使他们真正感觉到老师不是有意刁难,而是一种善意的批评和忠告,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
所以说,教师上课时应设法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排除其它因素的干扰,使自己处于快乐、饱满、振奋的良好情绪状态之中。在课上,教师需要平静时能如湖面无风,激动时则要能风驰电掣,始终以最佳的状态熏陶学生。当然,要想达到这样的火候,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一名教师从走上三尺讲坛,到娴熟地驾驭自己施教时的情感,有人可能只要几年,有人可能需要一辈子。但是,无论如何,驾驭自己的情感应该是我们做教师的一项基本职业技能,我们应该定好目标、孜孜以求。
笔者觉得,要想提高自己驾驭施教时情感的本领,除了向名教师学习,还可以研究一些名主持人的特点,如中央台的几位名主持,他们的性格、气质并非相同,但却都能以不同的方式拨动观众的心弦。我们在施教时,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就是一名特殊的“主持人”,学习他们“拨动观众的心弦”策略,肯定有益于提高自己驾驭情感的技能。
二、选择合适内容,催生学生情感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教育与发展》一书中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有效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如果能调动各种变量和手段,在教学生求知的过程中使学生产生快乐的情绪体验,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这将对催生学生的情感有积极作用。学者卢家楣认为:“寓教于乐”是教师情感教学时应遵循的一条核心原则。
笔者通过实践发现,在教学中选择合适的内容,满足学生求知需要和心理需求,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快乐和兴趣,有利于催生学生的情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些学生会觉得枯燥,针对这点,笔者适当补充一些趣味性强的游戏,总是可以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拿硬币游戏:桌上放着15枚硬币,两个游戏者(老师和一位学生)轮流取走若干枚。规则是每人每次至少取1枚,至多取5枚,谁拿到最后一枚谁就获胜。如此几次,每次都是老师获胜,学生感到非常奇怪,纷纷钻研这里面的奥秘。再比如:叫一个同学上来,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数,再把组成这个数的数字打乱,排成另外一个数。接着用其中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得到一个差数。这时候,让那个同学随意地划去一个非0的数字,再把剩下的数字按任意顺序高声读出来。老师一直背朝黑板站着,现在,老师开始报数,他说出的数字正好是同学划掉的数字。诸如此类的做法,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求知需要和心理需求,让学生产生了满足感和快乐感,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他们的情感。另外,“情境教学”、“愉快教学”中的不少乐学原则也值得我们借鉴。
三、选择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滋生学生情感
无论是生活常识还是心理学研究都告诉我们,如果长时间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人们往往会感到压抑和不快,而且会越来越讨厌这样做。反之,如果做自己喜欢的事,人们不仅会在当时感觉痛快、惬意,而且可能越来越喜欢做该事。假如学生能在学校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那么他们可能对学习产生积极的体验,越来越感兴趣,自然就可以获得愉快的情绪、良好的学习效果。
就拿小学生来说,有学者曾经做过调查,他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依次为实验、用电脑、读课外书、课上参与讨论,等等。这与不少教师喜欢采用的单一、注入式教学法——“讲授”,有天壤之别。看来,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从而合理选择教学方式。对于用电脑学习,有条件的话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多提供些机会,比如,在学习《数字与信息》时,就可以为学生编写一个上网检索指导提纲,然后让学生借助网络学习,课后再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检索成果。这样一来,学生不仅非常有兴趣,而且学到的东西比课本中介绍的丰富得多,我们何乐而不为?又如,课本中出现的许多著名数学家,教师如果指导学生上网去检索学习一下,那么,学生将能学到很多书中没有的东西,他们将会对这些数学家有更多认识,甚至还可能受到这些数学家精神的熏陶呢!至于读书,现在有许多和数学相关的课外书:《童趣逻辑》、《奇妙的数王国》、《荒岛历险》、《数学游戏与欣赏》、《马丁.加德纳智力题》等等,都值得学生好好读读,但是需要教师作适当的指导。至于让学生在课上参与讨论,只要教师创设好情境、选择好话题、控制好难度,并能对学生合理的分组,笔者发现他们确实挺喜欢的。难怪有不少课程专家提倡教学中要注重“交流”、“沟通”,可能正是因为该学习方式比较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吧。
四、用爱心滋润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交往活动。在这种交往活动中,师生间可能形成多种多样的关系。然而无论何种关系,作为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交往双方——教师和学生,都会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若能处理好和学生的交往,对培养学生的情感应是一种重要的补充。
毫无疑问,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更容易影响学生,当然对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非常有益。那么,被学生喜欢的教师通常都具备哪些特征呢?仔细检索一下就会发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往往有所不同,但是也有许多共同点,如要求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善于激励学生、学识渊博、宽容、理解、尊重学生、态度友善和蔼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等等。纵观以上各点,绝大多数都需要教师用爱心去“书写”。因此,我们要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必须把“爱心”放在第一位,并把“爱心”作为实施情感教学的重要策略,那么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教师和学生的交往都将有利于学生的情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