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理课堂教学中追问的运用 牟林
2
浅谈物理课堂教学中追问的运用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教师进修学校 牟 林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拙。”问题教学法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教学方法,而学生回答后的追问更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的一种有效方式。追问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有效激活学生思维,把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推向深处,让学生充分享受到思维的乐趣,交锋的快感,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最终目的。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一物理概念、规律、原理等,在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其本质和内涵的情况下,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透彻,需要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实情,适时适度地进行有启发性、层次性的强调、补充和深化的追问。但如何追问才能使学生获得较大的进步和发展是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现在课堂上“不追问”和“还有吗?”“再想想”“还知什么?”“不止这些吗?”这类“ 低效追问”现象还很是普遍。无效追问总的来说,要么问题流于简单化,要么偏难化,要么模糊化,总之,无效追问效果不佳,达不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下面就如何提高追问的有效性和何时何处追问谈一些认识。
一、关于如何提高课堂追问的有效性,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了解学生。不同的学生,由于认知程度不同,知识的掌握和接受方面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追问过程中,一定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认知程度进行追问,不能盲目追问,这样,才能提高追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方法要得当。追问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方法是否适当,要使课堂教学中的追问成功,就得讲究一定的方法,遵循思维规律,一般来说,问题的层次要从简单到复杂,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问题。
(三)难易适度。问题有难易之分,提问太容易,等于白问;太难,学生答不上来,则不如不问。追问一定要符合学生回答问题的实际能力,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进行相对应的追问,否则,学生要么停滞不前,要么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训练。
(四)内容要适量。贪多必失,追问的内容并非多多益善,且不可像连珠炮似的问个不停,要让学生接受得了,消化得了。适量的追问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的提高,反之,如果追问内容太多,学生答不出来,很容易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二、何时何处追问,“诱”学深入,我觉得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学生正确处追问,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知识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总是以较低层次、较浅知识的掌握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教师在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状况后,可利用“设疑与追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例如,进行“二力平衡”的新课前,可以设置这样几个问题:(1)什么叫惯性定律?(2)物体受到外力时能不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3)物体在受到什么样的外力作用时才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至此,学生的兴趣就被完全调动了起来,从而能顺利地进入新课教学。如此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有层次的疑问,达到既温故又求新的目的。 在教学中,教师设置一些富有层次性的提问启发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由己知领域顺利地过渡到未知领域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只要细心研究,许多地方都可以实施追问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例如:学习了力的概念后,学生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认为力的概念简单易记,也好似有所理解了,此时教师应把握时机,给出这样几个问题去刺激学生而加以追问:(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那么力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吗?(2)一个力的产生至少需要几个物体?(3)有两个物体就一定能产生力吗?(4)力的产生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5)难道两个不接触的物体之间就一定没有力的作用吗?这样,通过步步追问,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学生就会主动地去探索,在探索中得到问题的答案,同时获得成功的喜悦。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学生错误处追问,发散思维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 学生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思维偏差或问题太难,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对此教师要针对学生常犯的一些隐晦错误,通过追问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错误的原因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增加思维的严密性和批判性。例如,在研究摩擦力时,可这样设问“摩擦力的方向与什么有关?”“没有运动的物体间有摩擦力吗?”再如,在《浮力》教学中,可这样进行:师:“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生:“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师:“请举例说明。”生:“木块在水中上浮,泡沫在水中上浮,均是由于密度比水小;石块在水中下沉,铁块在水中下沉,均是由于密度比水大。”师追问1:铁制造成的轮船为何又能在水面上漂浮呢? 师追问2:轮船与普通铁块有何区别?你有办法让牙膏皮在水中下沉和在水中漂亮吗?做一做。师追问3:通过刚才的实验后,你认为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生:与排开液体的重力有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有意识的设置追问,使无疑生疑,有疑激思,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在学习重点处追问,分割问题
我们知道,课堂是由许多问题串联而成的,课堂追问是学生思维的导向和路标,又是学习知识、掌握方法的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而课堂追问是在提问的基础上延伸和拓展。把学生要掌握的知识、方法、所要形成的技能,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根据课堂生成一环扣一环追问,便于形成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实现教学重点的突破。例如,《牛顿第一定律》中,可以先让学生实验,再这样递进设置问题。(1)小车为什么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
(2)在三个表面,小车为什么停在不同的位置?(3)小车在运动中受到哪些力?画出受力示意图。(4)比较在三个表面上小车受到的力哪个力不变,哪个力变化?(5)什么力产生了效果?是什么效果?(6)假设阻力为零,小车将作什么运动?上述递进式的问题,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控制变量、实验、推理归纳等物理方法的运用,同时对惯性的知识的理解,同时将“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和“运动和力的关系”这个难点突破了。
(四)在学习难点处追问,深刻理解
当学生感到问题过难时,可通过追问最佳的思维方法、最佳思路、最核心问题、以便学生能充分发挥潜能深入思考。如《动能和势能》中,要让学生深入理解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和这些因素的效果,可以这样进行教学:(1)看书设问“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2)学生自读:P68页“想想议议”教师追问:“为什么要对机动车的最高行驶速度进行限制?”“为什么在同样的道路上,对不同的车型设定不一样的最高行驶速度?”(3)再追问:“动能的影响因素效果一样吗?”(4)大大的皮球和小小的子弹同时打向人时,其效果一样吗?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阅读P69小资料—一些物体的动能”和“P70图11.3-7的剪报---为什么此时的馒头能把人砸伤”。(5)最后追问:物体的质量和它的速度都能影响物体的动能,质量和速度相比,哪个因素对物体的动能影响更大?(师举例:抛出去的篮球约30J,飞行的步枪子弹约5×103 J)这样层层追问,将影响动能的两个因素其效果不一样这一难点突破了。
(五)在易混易漏处追问,发散思维
当学生在易混和易漏处,教师直接强调效果并不理想,但若教师采取追问的形式,一方面能让学生不断深入思考,另一方面又能让学生的思维发散。有一位教师,复习《机械运动》时,这样教学的。同学们:要特别注意哦,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值哦!要记住。全班同学均没啥反应,淡淡而过。若教师这样教学:(1)先设问“平均速度等于速度的平均值吗?”,让学生思考2分,请同学判断。(2)你是怎样想的,能举例说明吗?(3)算一算:一运动物体,在前2min内通过了360m,后3min内的平均速度是720 m求:物体在前2min内的平均速度?物体在后3min内通平均速度?物体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前后两段时间速度的平均值?通过计算你得出了什么结论?这样,顺着学生思路的追问就是教师听了学生的回答后,发现其思考有些肤浅、片面、再次发问,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直到理解变成准确、全面、细致、深刻为止。这种追问,后一问题是对前一问题的补充和深化,让学生有一种剥笋的感觉,一步一步探到问题的实质,学生能避免进入思考的误区找到准确的思路,从而解决了学生的易混易漏问题。
总之,“设疑”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意义是一种教学观念问题,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它的思维核心功能在综合程序教学法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只有充分重视问题的“设疑”和“追问”,并不断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只有把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才能真正发挥“追问”的教学功能,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