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切入点 随文小练笔 黄秀芬
找准切入点 随文小练笔
◎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实验小学 黄秀芬
语文课堂教学不仅需要书声琅琅,同时还需要动手练习、动笔积累。在“练”这一环节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基础性练习设计,同时更要注重语言的积累,素材的积累。教学中,常常“小练笔”,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着手,作为作文教学的一种补充。
所谓“小练笔”就是围绕某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习作练习。在阅读教学中,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训练,不仅可以减缓作文的坡度,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就一篇课文而言,会有许多个点供老师挖掘。下面,我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父与子》一课为例,谈谈教学中如何找准切入点进行练笔训练。
一、变换角度,空白处练笔
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织,重新表达,既可以帮助小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为学生创造练笔的机会,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走进父亲的心里,想象父亲在不同时间段会想些什么,步步深入,体会父亲的心情。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的写下来。这篇文章中的父与子都很了不起,父亲的表现课文中描述的非常仔细,而儿子的勇敢和富有爱心却不太详细,这一练笔正是对课文未尽情节的拓展,学生只要依据课文内容,对文中略写的情节进行拓展,在读中想象、体会,在写中巩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的练笔主要针对的是故事性很强,情节生动有趣,学生很容易被故事情节吸引,而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却未必了解的课文,这是一种拓展课文情节式的小练笔。
二、把握文本,模仿经典
朱熹曰:“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学之既久,自然纯熟。” 因为从模仿起步能在理解与表达、积累与运用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可以说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我们的课文大多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经典之作。这些文章或句式精美,或结构精巧,或布局典范,或表现手法独特。在教学时,我们只要紧紧依托文本资源,抓住契机,适时、适量的进行经典句、段、篇、立意等方面的模仿、迁移,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基本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之法。如陈老师在指导《地震中的父与子》的习作时,让学生反复感受“8小时、12小时、24小时……”时间的递进,感受父亲挖的时间长,不屈不挠,不放弃这一形象。课后小练笔这样设计:①他望着墙上的钟,1分钟, , , ,下课铃声一响,他 。②他就这样练习着,一天, , , ,终于有一天,他 。通过这种练习,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读写结合的能力。
三、抓住练点,仿写训练
片断训练既是“连句成段”的终点,又是“连段成篇”的起点。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咀嚼”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进行仿写。很多老师认为仿写是句段、篇章的仿写。其实,一个小小的点也是仿写的对象。如罗老师在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小练笔时,她的点就在“说”的训练上。先让学生勾画出父亲说的话,再放声朗读。体会感悟“说”前的动作、神态、心情等,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灵动,感悟文本的语言精妙。再出示一些空洞乏味的“说”,让学生根据语境,进行补白练习。如:(1)他说:“我回来了!”改写为“他 地说:‘我回来了!’”(2)我问:“你是怎么做到的呢?”改写为“我 地问:‘你是怎么做到的呢?’”教师精心选择文本中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断,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各类段落的构段和表达方法,找出规律。“学别人的文章,说自己的话”,进行形式多样的写段训练,模仿加创造,日积月累,自见功效。
四、合理评价,优化效果
如果说设计合理的小练笔是一个环节成功的一半的话,那么另一半就看老师对学生即兴写下的小练笔的评价效果了。《新课标》将教师的作用定位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就要求老师当学生完成小练笔后,要及时组织交流,准确作出评价,从而优化“练笔”的效果。我个人认为,教师在评价学生小练笔的过程中要以鼓励为主,评价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由此可见,我们要精心设计小练笔,合理评价小练笔,让我们的语文课上得更为有效,更为灵动,让课堂练笔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课一得,小练笔要为本单元的重点服务。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走近鲁迅》一单元中,描写人物是重点。学习《少年闰土》后练笔的内容是抓住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学习《一面》后,练笔内容是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外貌描写方法。总之,小练笔训练,可以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把课内训练和课外拓展有机结合,找准切入点,让学生在读中学写,读写结合,使理解和运用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