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构建有效课堂氛围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胡艳萍

    构建有效课堂氛围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   陕西省大荔县云棋小学     胡艳萍

    新课程把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放在首位,强调学生是数学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应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采取恰当的方法和策略,努力构建一种情趣充盈、活泼生动、风采依依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吸引学生的有效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学习主动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把握课堂导入的艺术性

    一节课有好的开头如同一出好戏要演好序幕,一篇新闻要写好导语,一部好乐章要揍好序曲一样重要。开头开得好,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吸引注意力。就如平静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思维涟漪,产生急欲一听的感染力。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有趣到位的导入过程,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活学生心智,启动他们的思维,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

    如:一位老师在教《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先出示3×5和4×4两个图形(单位:分米)。 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学生说: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有的同学说:用一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老师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主动精神后,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我们操场的面积、天安门广场的面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到底怎么求它的面积呢?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

    问题的引入一定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年龄实际和认知实际出发,所提问题要有梯度、有层次,问题有思考的价值并能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

    二、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只要我们留意生活,就不难发现,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生活中有许多事例可供我们教学使用。 

    比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一开始可展示多媒体课件:一只小猴先后骑上车轮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圆形的车子在路上行驶,只有圆形轮子的车子能平稳行驶。一路上小猴上下颠簸样子非常滑稽可笑,学生兴致盎然,带着“车轮为什么要设计为圆形”的疑问,迫切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去。然后在圆周长概念的建立过程中,完全可以不依赖于多媒体课件,我们不妨这样设计:出示实物圆形,并用红绸带绕圆一周,让红色的 “圆周长”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帮助学生成功地首次感知,形成鲜亮的表象。再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动深化认识。随后又可把红绸带从圆周上拉下,直观地让学生体会圆的一周拉直后是一条线段,可以求其长,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而在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又可以用拉直的红绸带去量直径,证实圆周长确实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管我们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都应该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且要合情合理,符合学生与教材的实际。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儿童这种与生俱来的探索欲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基础。而如何利用小学生的这种探索欲望,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探索,允许学生用富有个性化的方法解决新问题。所以,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创设自主探索的机会,还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够真正去探索、去创新。

    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探究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或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探究活动似乎已圆满完成,这时教师就说:照这样看来,分子分母只能同时乘或除以除0以外的自然数,分数的大小才会不变,是这样吗?这时学生静寂无声,几秒钟后,有学生小声说:都除以一个小数行吗?教师接上他的话题:都除以一个小数行吗?到底行不行,怎么办?这时同学的声音多了:再次验证!教师说:好,以小组为单位,再次验证。过了一会儿,同学们纷纷举手,生1:我还是以1/2为例,分子、分母同时乘以0.5,变成0.5/1,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0.5除以1还是等于0.5,所以相等。生2:我也以1/2为例,分子、分母同时除以0.5,变成2/4,值还是0.5,值也是相等的……,这时教师就提问:那怎样说才能更完整呢?……这样当学生的探究活动只停留在浅层次时,教师的适当“点化”,就会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面对同一个问题情境,不同的学生因兴趣、方式、手段、角度或策略的不同,有时可能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得到不同的发现和结论。

    总之,要想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就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强化教学效益观念,在教学风格、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才能切实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让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血有肉”“有声有色”。

     

     

     


    点击次数:100  发布日期:2019/1/30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