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小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之我见 肖宣月

    小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之我见

    ◎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教师进修学校    肖宣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学习时间最长,份量也最重。计算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贯穿整个小学数学的主线,是学生学习很多数学知识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所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它不仅与数学基础知识密切相连,而且与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获得,主要是运算能力的培养以及过程中实现的思维发展。把运算能力列入学生发展的十大核心素养,也是因为“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运算能力?笔者做了以下思考:

    一、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件事产生兴趣,可以孜孜不倦地学习,兴趣更浓者,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在计算教学中的首要任务,要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去探索新知识,使枯燥的计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乐学、善学,增强自信心,从而提高运算能力。

    (一)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作“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那么一定要有外力的推动。这个外力就是根据教学内容配置的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贴近现实的生活场景和寓教于乐的数学活动等。把新知的探究放置在这些情境中,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之前,可以为学生讲述猴王利用此规律为贪心小猴分桃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是猴王聪明还是小猴聪明?猴王为什么会这么分呢?它利用了什么规律?这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很想找到问题的答案,继而激发了对计算的学习兴趣。
    (二)“化静为动”,调动学习兴趣。
    为了巩固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新知学习后教材上都会有相对应的形式多样的练习题。教学时要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将静态、枯燥的习题制作成相应的教具或设计成有趣的游戏活动,在动态的教具操作和活跃的游戏活动中巩固新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表内乘除法是所有计算的基础,要让学生达到对答如流的熟练程度,练习时可以制作口算转盘、活动拉条等,在动态操作中反复练习,学生才不会感到厌倦。
    (三)加强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用数学的乐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材上关于“生活中的数学”的教学,要重视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的实际感受。
    将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需要用到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数学的乐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也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需要。

    二、吃透算理,掌握法则

    算理是计算法则的理论依据,法则是算理的具体化。算理的理解伴随着运算法则的探索与形成的整个过程,无论哪一阶段的算法探索始终有相应的算理理解作支撑。因此在计算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该怎样算,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算,使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运算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一)利用教具演示和学具操作直观理解算理。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时要遵循这一规律,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通过教具的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操作学具,直观地理解算理。比如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13+26,先让学生自己用小棒摆一摆:1捆3根加2捆6根,该怎样加?从“捆与捆相加”、“根与根相加”的过程中体会到“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继而结合摆小棒追问:怎样用算式记录刚才相加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为了便于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列算式时就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而抽象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写法,学生的思维也经历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
    (二)在多种算法中辨析算理。
    新课程提倡计算教学要体现算法多样化。比如计算125×88,有的学生采用乘法结合律,把125×88转化成125×8×11,很快得出结果;有的采用乘法分配律,把125×88转化成125×(80+8),也能得到正确结果;还有的学生采用竖式计算直接得出结果。对于不同算法,教师要着重让学生说明各自算法的依据,也就是讲明算理。通过从不同算法中辨析算理,使学生认识到只要算理正确,算法可以有多种,都能得到正确答案。
    (三)在现实生活情景和已有知识中理解算理。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是学习的重要基础,教学中可以联系现实生活情景并根据已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比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每件上衣70元,每条裤子30元,买5套这样的衣服,共要多少钱?根据题中数量关系,学生会列出70×5+30×5和(70+30)×5两种算式,通过对不同思路的说明,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算理。又如小数乘整数的教学,可借助学生熟悉的元、角、分来理解算理等。
    此外,在教学了计算法则之后,还要组织适量的同步练习,让学生在模仿练习中巩固计算法则;针对学生的易错点和易混点来设计练习,使学生在辨析中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三、重视非智力因素思维品质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思维品质的培养包括正确审题、细致辨别、规范书写、认真演练、细心验算等习惯的培养。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和加强品质修养的起点,是提高运算能力的保证。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形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为运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保驾护航。
    另外,教学中老师作为学生的表率,治学一定要严谨,给学生起好示范带头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严”教下形成认真、扎实的学习习惯,力求使我们的学生获得较强的运算能力。
         

     


    点击次数:75  发布日期:2019/1/30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