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刘道斌:阅读对促进农村小学中高年级

    阅读对促进农村小学中高年级
    学生写作训练的案例分析
    ◎ 广西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双龙小学 刘道斌
    一、农村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训练的现状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1.没有书读
    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高质量的、紧跟时代的课外书籍十分缺乏;我镇学校的图书室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有少量图书配置,大大影响了农村孩子的阅读量;家中没有藏书。究其原因,一是市场上的课外书越来越贵,如果大量购买,农村学校根本就承受不起。二是许多学生家长没有经验,多数家长从来没有给孩子买过书。或是干脆放任自流。绝大多数学生以买作文选为主,造成阅读面狭窄;或是盲目选择了一些要求过高或过低的书籍,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2.不会读也不想读
    拿起书来,无从读起,不知吸收,不知消化,没有收获,也没有尝到阅读的兴趣,所以不想读。随着电视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学生更不愿用大量时间,去面对枯燥乏味的文字,其他媒体几乎夺去了学生所有的课外时间,从而使本来就不足的课外书也往往积满了灰尘。
    3.没有时间读
    教师、家长留给学生的作业过多所致。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减负的同时,大量的习题、练习仍然充塞了学生的空间。我曾对我校六年级学生做过调查,41人中在家会看课外书的仅有3人,其他都是有空就看电视,而在学校里,大部分时间也花在做作业或背书上。
    4.缺乏良好的阅读氛围
    长期的应试教育在家长心中投下了浓重的阴影,觉得自己的孩子对书本上的知识都未吃透,还读课外书,实属“多余”,而家长喜欢的书也只有那些《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字词句段篇》之类的书。除了家庭因素外,学校也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如我镇大多数学校就没有专门的图书室和阅览室。有的学校虽有图书室,但不向学生开放,而且适合学生读的书很少。因此,教师很少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好的课外读物。
    (二)学生写作能力现状
    1.知识面窄,内容贫乏
    首先,农村大部分学校没有专门的图书室、阅览室,即使有图书室也很少开放,形同虚设。商店里又很少有卖书的,许多学生除了读规定的教科书外,很少能阅读到课外读物,知识面窄,写作文时经常闹出笑话。其次,现在学校都把安全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所以很少组织活动,就是有的想去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学校、家长也不一定同意,生怕出了问题。因此,学生写起作文来,觉得无内容可写。
    2.背作文,作文千篇一律
    学生生活单一,见识较少,在学校里,每天都是在上课、下课的循环中度过,课外及节假日也只能在孩子们的嬉闹中打发,加上词汇贫乏,观察不仔细,出现了“千题一试,千人一面”的现象。还有的教师为应付考试,平常就让学生背作文,导致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甚至是完全相同的“优秀作文”。
    3.层次不分,缺乏联想
    很多学生在习作时,一整篇作文就只有一个自然段;有的是胡乱分成两个自然段或三个自然段;有的干脆无论什么作文,一律分成三段:开头一段,中间一段,结尾一段;有的甚至想什么时候分,就什么时候分。另外,许多学生的作文,记事纯粹记事,平铺直叙,对于主人公在事件过程中的语言、动作、神态一律没写,写法单一,没有发挥联想。
    二、在阅读中促进农村学生写作水平的对策
    笔者认为,只有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走读写一体化训练之路,才能走出困境,有效地提高农村小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水平。
    阅读与写作是相互联系的,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有着很大的作用,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让学生享受到阅读的快乐,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同时把阅读的知识运用到习作中,让学生持之以恒、练笔不止,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使阅读为写作服务。
    (一)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乐于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个性,读出理解,读出自己的韵味和思考,力争读出文章的精彩,从而让他们个性得到张扬,心灵得到放飞。根据农村学校学生好奇心大、乐于参与的特点,在校园内多开展一些创造性的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在活动中引发阅读兴趣。例如,歌咏比赛、诗歌朗诵会、阅读比赛、写作比赛等等,开阔学生的视野,曾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享受阅读的快乐,使学生乐于读书。
    (二)在广泛的阅读中积累知识
    阅读包含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而作为积累材料的阅读,主要是课外阅读。在学生乐于读书的前提下,针对农村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对外界了解不多、沟通少的特点,老师可以有的放矢地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读物,让学生多读经典的书,学习作家的语言表述方式和写作思路。课外读物内容广博,知识丰富,经验纷繁,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兼容,是前人观察成果的结晶,更是学生广泛采撷的素材。所以学生在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中可以获取大量的知识,开拓视野。
    (三)把阅读中积累的知识运用到习作中
    广泛的阅读使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并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写作方法,积累了大量的语言、词汇。但这些语言、词汇是死的,教师要激发学生把这些死的语言词汇转化为活的语言词汇,将习作置于现实生活中。要鼓励学生写日记,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把生活中感兴趣的事写下来,将积累的知识运用其中,让学生在日记中自由表达。农村的生活有许多喜闻乐见的东西值得我们去通过日记表达。我们要告诉学生写日记并非每天要写长长的一篇,生活每天都是新的,只要抓住每天中一个值得写的片断,当长即长,能短则短,并把在阅读中积累的词语在日记中加以灵活运用,那么死的语言、词汇就变活了。
    农村广阔的天地是孩子们的乐园,更有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写作素材。教师应结合农村的特点,比如把习作课上成劳动课、美工课、表演课、唱歌课等,让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充分表现学生个性,表达真实的自我。习作课才会上得更丰富多样、更精彩别致,才会更好地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质人才。
    以上是本人在处理农村小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实践证明,学生语文成绩较高、作文写得较好的,他们除了课堂上认真听课外,都得益于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长期坚持课外阅读。由此可见,我们只有正确处理好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大胆改变那些传统的古板的教学方式,让教学适合学生的口味,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欲望。
    三、在阅读中促进写作的案例
    例如;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孔子游春》,主要讲述了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畔游春,借水教育弟子,以“水”为话题,借以明理,润物无声。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描述春天泗水河畔的美景,创设了一个春意融融的舞台背景,与“观水施教”“师生论志”的活动是非常和谐的,从中既能感受到文章语言的优美、内容场景的鲜明,也能使学生从中得到人生的启迪。尤其“观水施教”部分,以水为话题,叙物明理,内涵丰富、厚重,有利于激发学生了解其深层的人生哲理。
    从读写结合的角度看,我认为文有两个地方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分别是第二小节(阳光普照着大地,……,和煦的轻风是他甜蜜的絮语……)和第八小节(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中的两个省略号处,
    片段一的教学:以想象增加宽度,感受自然美
    “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照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连续四个暗喻,描绘出大自然的伟大与奇妙,读来琅琅上口。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更美妙的春天,我让学生仿照句式“( )是她( )的( )”展开想象练习说话。一位学生举手说:“清澈的溪水是她流淌的血液。”我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对他大加赞赏。受到该学生的启发和我的鼓励,马上又有精彩的语句接二连三地从其他学生口中涌现出来:“鸟儿的欢叫是她甜美的嗓音。”“蒙眬的薄雾是她神秘的面纱。”“缤纷的花朵是她五彩的衣裳。”……
    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真的是无穷的。想象越丰富,体验也就越深刻。想象,点燃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让春天有了色彩,有了声音,有了更多的活力,变得更加丰盈,更加具象化,为整篇文章的教学定下了一个美好而温馨的基调。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
    片段二的教学:
    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他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1.这段话是围绕那一句写的?在文中用———画出。
    2.“真君子”的意思是?孔子认为水是真君子,是因为?
    3.请同学们联想一些成语、故事、名言、诗句、以及学过的课文,谈谈你对“水是真君子”的理解。
    4.请补充完整下面句子。
    (1)水清澈透明,一望见底,它好像________________。
    (2)水__________________,它好像有毅力。
    (3)水__________________,它好像_________________。
    案例分析:
    围绕如上设计,我采用了读中理解,读中品味,读中思考,读中感悟,读中激情,读中内化的教学方法,进行仿写练习。
    论水既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这一段的学习,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教学中我尽量放大这一自然段的人文教育功能。抓住“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这一中心,潜心品读,鼓励学生将文本与已有知识如:名言、警句、古诗、成语以及学过的课文结合起来,与生活积累结合起来,与入情入境的诵读结合起来,放大学生视野。另外,水的君子风范并不局限于文本中四点,如何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我适时抓住省略号巧设补白训练,让学生做一回孔子赞一赞心目中的水,如“有的说水在洁净了他人的同时却污秽了自己,可见他多么舍己为人!有的说滴水能穿石,可见水有恒心有毅力!还有的同学说水是特别谦虚的,有的说它胸怀很宽广……”孩子们的回答正好是对孔子未说完的话的补充。在赞水的同时,水的品行如汩汩甘泉流进了学生的心田。把“真君子”的形象定格于学生的心间。有了前面的铺垫,后面的言志水到渠成,深刻理解弟子们已经明白老师的用意,领悟了老师的教诲,学生人人争做君子。
    本节课中,我极力去引领学生品读、赏读课文,真正理解课文,走进课文的情感世界,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在他们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树立争做真君子的信念。同时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又如《三峡之秋》这篇写景散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文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赋予这些景物以生命,正是这强烈的生命感才让我们觉得三峡秋天的气息与众不同,才能感受到长江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通过预习得到的收获,然后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最后思考并讨论:课文是如何具体地写三峡一天中的美景的?把你喜欢的句段找出来,读一读,加以体会。
    具体教学如下;
    出示自学要求:
    1.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景物的?
    2.找出文中的比喻和拟人句,并体会其作用。
    3.课文写了三峡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哪些主要景物?写出了三峡什么特点?
    4.抓准写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几个时间段中长江的特点的词语。
    在学生深入学习后。我组织学生游小凉河,利用本地自然风光资源,让学生走进现实生活去赞叹家乡的美。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感受和自身的生活经验,去对家乡的美进行个性化品味,然后,仿照文章《三峡之秋》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小凉河之秋》。要求学生在写作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案例分析:
    三峡秋天的美,体现在三峡的早晨、中午、下午和夜晚,景物描写很美,可是,我和学生都没去过,怎样才能让大家感受到美呢?就在字里行间来感受,抓重点的词句来体会,再通过朗读来加强感受。如果能使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更好。可惜没有条件。
    在“畅谈家乡小凉河美的特点”这一环节中,学生们各抒己见,滔滔不绝,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学生在老师搭建的“舞台”上尽情地“唱戏”。但是,教学中,我也发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欠缺,不少学生内心有很多话想说,就是无法把它转化为规范的语言表述出来,即使能表达,不少也是支离破碎的,老师还得把他们的语言重新组织,所以我觉得老师在点燃学生的激情时,还得给学生一对有力的翅膀,那就是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农村小学语文改革任重而道远,还需我们教师努力研究新课标,不断探索经验,反复实践,勇于创新,根据农村的特点,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特色的阅读写作教学之路。

    点击次数:72  发布日期:2013/9/16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