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有法 学无定法 吴淑萍
教学有法 学无定法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学习策略谈
◎ 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管头镇中心学校 吴淑萍
摘要:数学是训练思维的科学,思维是要有方法有策略的,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是需要我们教师的指点和培养的。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起来就能得心应手学习能力就能迅速提高。掌握了方法,各种纷繁的问题也能变得简单,容易掌握了。
关键词:数学、应用题、学习方法
小学六年级数学“分数应用题”是小学生普遍存在的难点问题,也是令很多教师烦恼的课题。从教二十余载,这一问题给我的感受是很深的。人教版的“分数应用题”作为一个大的单元,详尽介绍了三大类九种的分数应用题。但无论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不尽人意。如今教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对分数应用题的安排就一两个例题,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我沿用以前的方法详细进行铺垫、分析、教学效果还是不好。经过几年来整理归纳下面就谈谈我近来的做法,以供参考。
一、借助模型,数学新知就有了关联的依据。
《小学数学新课标》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抓住数学本质,与新课程理念有效结合,才能发挥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数学知识本身是有规律可循的,那“分数应用题”的规律是什么?分析解答有什么方法?学生没弄懂问题,那一定是没把握规律,没掌握方法。虽然说“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但是没模仿与记忆那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人教版”例题多,种类全,关注的是知识系统;而“北师大版”注重的是方法、策略的探索、运用,所以例题也就无所谓需要多少——这正是新教材的特点、新课程改革的侧重点。应该帮助学生弄清规律,找寻方法。
其实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就分三类: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
3、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对于第一类,我们可以借助“求20是5的几倍”用除法“一个数÷另一个数”这一模型问题就不大了。而在“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类型,则只要先找出“谁”占“谁”的百分之几,然后用除法列式。例如:“流芳小学有男生400人,女生360人,女生比男生少百分之几?”本题的分析关键找出“女生比男生少的人数”占男生的百分之几,问题就解决了。对于问题说得不够明确的如“某商品现价120元,比原价降低了30元,降低了百分之几?”就问“降低了百分之几?”让学生“先扩句”成“谁”比“谁”降低了百分之几(现价比原价降低了百分之几),就自然理解了。
对于第二类,我们都知道用乘法。我在教学时常想:为什么不从“求一个数的几倍”这一原有的模型入手呢?如“求40的5倍是多少?”(学生都会解答,40×5)。那不满1倍的,我们就用分数如“3/4”,题目就变成“求40的3/4是多少?”它的数量关系与原来一样,解答方法自然与原来相同。这样,解答方法“40×3/4”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顺畅、自然。
对于第三类应用题,如:“校园里有香樟树20棵,是桂花树的2/5,桂花树有多少棵?”学生对于用这样方法解答“20÷2/5”总有很多人感到迷茫。我们照样可以从“香樟树有20棵,是桂花树的2倍,桂花树有多少棵?”的解答方法“20÷2”入手:现在条件中的“2倍”改成不满1倍的分数“2/5”,其数量关系、解答方法依旧。
其实,数学应用题中的很多数量关系本来就是一样的,“20÷2”与“20÷2/5”不过是数的一个延伸罢了。这样,学习“分数应用题”就与以前学习的知识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一起了,新知识不过是旧知识的延续和发展。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习应用,也应该是我们探索的数学教学方法,是学生学习数学、掌握数学的有效方法。
二、延伸对比,应用题的类型也就一目了然了。
《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
在第二、三类应用题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如“六(1)班有女生20人,男生比女生多(或少)1/5,男生有多少人?”和“校图书室有故事书800册,比科技书多1/4(或少1/5),科技书有多少棵?”等稍微复杂一点的题目,这是二、三类应用题的拓展和延伸。学生列式解答后,让学生认真审题,通过辨析可知相同点是条件和问题,不同点是比较量和被比较量(单位“1”的量)。将“男生比女生多(或少)1/5”理解成“男生是女生的(1+1/5)倍〔或男生是女生的(1-1/5)〕”;将故事书比科技书多1/4(或少1/5)“理解成”故事书是科技书的(1+1/4)倍和故事书是科技书的(1-1/5),不就与前面学习的简单应用题一样了。
为加深对不同类型应用题的理解,我们可利用课本提供对比练习素材训练学生思维。强化对比性练习有益于学生把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结构延伸,区别异同点,沟通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学生突破解答分数应用题的难关。
如:一个书架分两层,上层有书120本, ,下层有书多少本?
①下层是上层的4/5,列式: ②上层是下层的4/5,列式:
③下层比上层多1/4,列式: ④上层是下层多1/4,列式:
⑤下层比上层少1/5,列式: ⑥上层是下层少1/5,列式:
可见,分数应用题的教与学,确有难度,但不是无法攻克的堡垒。有了生长与延伸再辅以对比训练,只要遵循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认知规律,步步为营。扎实引导学生透彻地分析数量关系,激励学生勇于探究攻坚。学好分数应用题并非难事。
三、巧画线段图,数量间的关系就清晰直观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会学生把应用题‘画’出来,其用意就在于保证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因此,在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应加强图象图景的教学。一方面要重视教学中示意图画法的训练,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审题画示意图,从易到难,将自己对应用题的思维过程画出来;另一方面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重视画图习惯的培养。
第二、三类应用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容易弄混的,无论是数量关系分析,还是画图分析,第二、三类应用题中本质的区别在单位“1”的量是否已知。在教学、复习过程中,通过大量的示例我们归纳得出:这类题目,先分析、找准单位“1”的量,再看单位“1”是否已知,如果已知,根据数量关系用乘法计算;如果未知,要求的,那就设方程解答,列成对应的算式就是除法算式。
如:“红豆服装店有甲款西服168件,乙款西服比甲款西服多1/4,乙款西服有多少件?”
单位“1”的量是甲款西服,是已知的。画图如下:
乙款
甲款
列式:168+168×或 168×(1+)
又如:“某体育用品店有篮球30只,比足球少2/7,足球有多少只?”
单位“1”的量是足球,是未知、要求的。画图如下:
足球
篮球
列方程:χ-χ =30对应的除法算式:30÷(1-)
数形结合是研究数学问题的重要思想,画线段图能将分数应用题题中抽象的数量关系,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要点抓住,关键把握,再辅导学生画好图,这些类型的题目学生分析起来就得心应手了,效果非常好。经过整理、归纳,看似纷繁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就变得简单、不容易出错了。
无方法,会将数学越学越多,书越读越厚。
有方法,则把数学越学越少,书越读越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