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领悟课改理念 确保数学有效教学 师晓娟
深入领悟课改理念 确保数学有效教学
◎ 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赤水镇赤水小学 师晓娟
目前,我国中小学的状况仍是令人担忧的。“减负”口号几乎年年在喊,但学生的负担就是减不下来。学生学习苦,一线教师教书也比较辛苦。这就涉及了一个教学是否有效的问题,这也是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与教师的认真程度,学生的努力程度有一定的关系,但绝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接受并牢固确立“有效教学”这一理念,努力掌握有效教学的方法及行动策略,并积极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加以应用。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才会收获较好的效益,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重视新课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伊始,一个新颖有效的导入,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好奇心,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新课的学习之中,还能在他们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掀起学生积极情感的浪潮。同时,良好的新课导入更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体现着教师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智慧,闪烁着教师的教学风格。这样导课往往能“出奇制胜”,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为整个教学过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教关于“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它的导入新课可以通过教师说故事来设计:在数学王国里,有很多很多的数,其中有一对兄弟俩长的非常相似,(板书:257.6 25.76)你能分辨出它们的大小吗?如果这兄弟俩能相互团结,和睦相处那该多好呀。可是257.6依仗自己大,对25.76不仅不爱护,反而经常欺负它,这件事被生活在它们身边的小数点知道了。小数点决定要为25.76讨回公道,机会终于来了,这天257.6又在耍威风,那神气劲儿就别提了,就在它得意洋洋的时候,小数点悄悄地从“7”的右下角来到了“2”的右下角(教师操作橡皮泥小数点),大家再看这个数(手指2.567)还能神气吗?为什么呢?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什么问题呢?那就是小数点位置移动能使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那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上面这个例子就说明在导入新课时,可以把枯燥无味的导入新课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在操作活动中实现自主的发展,或者做更深层次的研究,就必须让学生亲身参与到课堂实践活动当中。只有学生认为动手操作不是在教师的命令下、规定下展开,也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任务,而是学生由于自身好奇或需求所产生的自觉行为,这样的动手操作才会有‘意义’。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先让学生测量一下任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再要求把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较小的三角形,测量计算其中一个小三角形的内角之和,通过对比,学生就发现“大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小三角形的内角和相等并且都是180度”。这时老师提出疑问“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呢?”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动手。分别用课前剪好的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纸片做实验,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结果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动手过程中,得出结论。这样,把课堂研究的阵地还给了学生,学生在操作中,手使脑得到发展,脑又使手得到发展,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思维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三、优化组合方式,强化合作学习
合理的分组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合理的分组,争取实现“组内合作互助,组间相互竞争”的目的,从而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小组的荣誉增光添彩。并且,小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好胜心与荣誉感,每个小组的综合水平相当,更会激发学生的求胜欲望,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我在教学时就将学生大致分成了势均力敌的几个学习小组。
在教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由于学生对于加减法的计算还没有熟练掌握,我便为学生设计了一些练习题来让学生练习。首先,我让每个小组的学生来抽取一个序号,每个序号都对应着相应的十道题,在所有的小组都抽取完毕后,我便按照序号给每个小组的学生发放答题卡(其中每个小组的学生所拿的答题卡的题目相同),然后让学生开始答题,在学生上交答题卡后,首先计算学生的答题准确度,并且按照学生上交的顺序来分别给小组计分,最后取这两项的总分为整个小组的得分。这样的规则设置使学生在做题时格外地认真仔细,并且很多学生为了提高做题的准确度,还主动地与组内的成员核对答案。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计算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计算水平得到了发展,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课堂结合生活,促进学生发展
由于数学学科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生活和课堂的巧妙融合,让学生在生活化教学情境中,准确理解数学课程知识,并将其灵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不断探索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数学规律,科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以“面积”章节下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长方形与正方形物体引入到课堂中,利用实物,向学生讲解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这一重要知识点,使其更加形象、具体,便于学生科学理解并记忆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公式。随后,教师可以让班级学生利用该课题知识,设置关于“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生活化数学问题,相互交换设置的数学试题,进行解答,深化理解课堂数学教学内容。在课堂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相关的实践作业,让学生测量生活中常见长方形与正方形物体长、宽、高的基础上,计算物体面积,去解决生活中相关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数学思维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关键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认真研究,经常总结,积极探索,因材施教,因学生而异,既要激发起学生对数学课的浓厚兴趣,又要传授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