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解读文本 提高语文素养 李小英
充分解读文本 提高语文素养
◎ 陕西省大荔县实验小学 李小英
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为提高课堂效率,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多数教师都精心设计了阅读课,但通过课堂实践,我们发现在实际教学中,问题依然层出不穷。笔者认为,原因是教师在课前缺乏对阅读文本的充分解读,课中没有真正回归文本,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阅读课教学必须做到“以学定教”,即以学生、学情为基础,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灵活调整课堂教学方法,把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动态融合。
一、立足课本基础,适当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是针对教材的和课堂教学而言的,离开了教材就无所谓课内外衔接,也就谈不上向课外延伸。叶圣陶先生曾把教材定论为“例子”,既然是例子,教师就必须用好。语文课外延伸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那么,我们该确定什么样的延伸角度?又该向哪个方面延伸?“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中的“此”与“彼”又是什么呢? 关键在于教师在钻研教材过程中要精心选点、设点,使要拓展的面与课文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及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实施。不妨从情节、主题、作家、文体四个角度着手。 从情节角度中延伸 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延伸,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学习《丑小鸭》一课后,让学生想象“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天鹅后会做些什么?或者会遇到什么事?” 这时学生纷纷展开了想象,有的学生说,丑小鸭回到了他刚出生的地方,大伙都感到十分惊讶,丑小鸭宽宏大量,原谅了他们,他们也很惭愧,并向丑小鸭保证以后要善待任何人。从此,丑小鸭和鸭妈妈、伙伴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也有的学生说,丑小鸭遇见了与他小时候有同样遭遇的丑小鸡。这时的丑小鸡十分沮丧,丑小鸭把自己的故事告诉了丑小鸡,鼓励丑小鸡鼓起勇气顽强地生活下去,就一定能获得幸福的,并陪伴着丑小鸡。最后,丑小鸡也长成了美丽的大公鸡……。 这种“续编”活动,实际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有机延伸,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紧扣主题角度, 挖掘教材内涵
类似的情节,在不同作者、读者(学生)的心中,会有不同的看法 ;同样的,一样的主题,一样的题材,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往往会演绎出不同的风貌。此时,教师可由一点出发,指导学生搜集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作品,比较分析、讨论思考,学生会更容易地领会每一部作品的特色。
讲黄昏与中国人的日暮情思时,我从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到现在女作家张洁《挖荠菜》里的日暮黄昏不敢回家的描写;从诗经的“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到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让学生们感受到在中国诗人的笔下,夕阳黄昏的意象传递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意识,多了一层家园落日的温馨和人生迁世的感情。这样,教师有意识地查找这样的资料,让学生课后去阅读,在对比阅读中,学生既了解了文章的写法有哪些异同,又理解了对于同一件事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的道理,在自己的写作中也能做到视野开阔,观点独到。
三、深入领会文本 ,加深文章理解
文本语言是阅读教学的根,语文阅读教学中如能紧紧抓住文本语言,带领学生细心品味,仔细琢磨,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以及语言运用能力,一定大有帮助。所以,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像寻宝一样,找出课文中作者精心选用的精妙、恰切的词,鲜明生动的句。通过反复阅读,咬文嚼字,让学生深入走进文本,从而感受到汉字的博大精深,语言的魅力无边。
如教学《夕阳真美》时,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这个句子表面看很平淡,但是因为用词细腻传神,含义也就深刻了。教学时教师要抓住这句话带领学生来品析,第一步,要求学生自己读一读能够找出“连绵起伏、与会、壮丽”这几个词,在词语下面点上着重号,并且用简笔画画一画,了解这些词的字面含义。第二步,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片,学生观察后,进一步体会由这几个词表达出来的夕阳的美丽。第三步,教师继续启发:这个句子里还有哪些词用得更为精妙?学生要能够找得到“披、十分”这两个词。第四步,采用换用法和删除法来品析,如把“披”换成“盖”或“罩”行不行?把“十分”去掉行吗?课文阅读一定要细品语言,不可以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一定要抓住关键词句,反复朗读,逐字逐句,由表及里地分析。让我们的学生顺畅地穿行在语言文字铸就的文化馨香之间,情感受到熏陶,思想得以启迪,收获累累硕果。
四、养成良好习惯,提高语文素养
培根说过:“习惯真正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其实,语文学习的习惯包括的内容很多,从大的方面看也就是最基本的听、说,读、写。比如字要认真的写,文章要有表情的朗读,并认真品味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文要好好的做。就拿写作来说,我们平时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如经常收集信息及趣闻的习惯,经常搜集名言、格言、谚语的习惯,阅读其他文章有写随笔的习惯,熟记优美词语的习惯,先写题纲后作文并有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等等。当然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习惯,比如课前预习,课中认真听讲,课后复习。经常参加小组辩论或者演讲比赛,经常讲完一篇课文之后,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来表达下课文情节,主动与别人交流,以培养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性活动,借助节假日去光荣院去探望老人或者外出踏青,回来描述下其中的过程,以及所见所闻写一篇小短文,或者描写下沿途的景色等等,这些良好习惯养成都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新课程”是一种理想,这理想的实现需要“新教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愿与同仁共勉,努力为“新教师”,为“新课程”的完美开展添砖加瓦。让充满着思想和智慧的火花,在我们语文课堂上闪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