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整合”与“问题串”下的道德与法治“真”课堂 曹莉

     “整合”与“问题串”下的道德与法治“真”课堂

             ——《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

    ◎   江苏省南京市南师附中新城初级中学      曹莉

    摘要:真课堂就是在尊重真实教材的基础上,用真情境、真问题、真探究引发感悟、引导思辦、引领选择。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一个“真”字,通过以“合”求真,以“串”求真,以“疑”求真的方法更好地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整合;问题串;质疑;真课堂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教材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价值追求,通过全景展现中国腾飞的历史进程、取得的伟大成就、面临的时代挑战和作出的积极应对,引导学生心怀祖国,倾听与讲述中国故事,感受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与传递中国力量,追梦出彩,共享、共创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做自信中国人。

    对于新教材而言,每一位道德与法治教师都面临新挑战,同时也是新机遇。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我结合教参、教材的指导,对教材知识、知识结构等进行整合,并在整合的基础上加强对教材中探究与分享栏目的深度挖掘,结合“问题串”、“思路串”等展开对探究与分享、阅读感悟等栏目的深度学习和理解,从而努力打造“合”、“串”并举的道德与法治的“真”课堂,以求得通过“真”课堂的学习与探究,推动学生对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所生发出的主题开展深度学习,在自我探索与自主建构的基础上对这些价值观念逐步认同、接受和内化。

    何谓真课堂?就是在尊重真实教材的基础上,用真情境、真问题、真探究引发感悟、引导思辦、引领选择。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一个“真”字,更好地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价值。在具体的实施方面,我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以“合”求真

    合者,组合整合也;新教材每个人都是第一次接触,对蕴含其中的知识结构和课、框、节、目之间的联系,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和整合、组合。对于新教材,很多学生反映了这样一些问题:知识点散,学了后面不知道前面,知识也没有延续性;不知道思品学科有哪些学习方法等。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我想最直接的原因是学生凭借仅有的阅历,无法完全领会教材设置的意图(设置比较分散),但究其根本原因,是老师一味地教教材,没有很好的利用教材去教学生。前者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后者是灵活地处理教材内容,根据学情调整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缺乏整体的掌握;在开学第一课上,我做了一个小调查(在能力相对较强的班级):学了两年的思品,你获得了哪些知识?很多学生都举手发言:“权利和义务”、“国家利益”、“情绪”、“尊重他人”、“法律的特征”……很明显,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较为零碎,没有整体性;鉴于此有必要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点,按照知识体系进行归纳,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学过的知识。

    针对上述特点和学生的现状,我在教学中,整合书本的内容,以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大胆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如学生在这一部分已有的经验较多,则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如学生在这一部分经验较少,则可以淡化处理;如果是纯知识性内容,则可以让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以获得知识,不需要设计情境.如问题设计、学习提纲的讨论等。在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二框的教学中,我针对教材的内容和层次,按照知识的层次性和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对知识和教学环节进行了以下的环节整合:

         首先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参的分析,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能力现状,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辩证认识我国科技、教育发展现状,理解科技和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2.知道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具体要求以及每个公民的责任。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学习心理和习惯,确定了以下的教学流程(部分):

    其次是以“串”求真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存在的低质问题:一是教师所提问题,不是在问句中明显含有答案,就是明知学生知而故问。二是.因生怕学生答不出而将一大问分解成若干小问,还有为引出正确答案而不断跟进的琐碎追问。这些问题散在课堂上,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简单浅薄而支离破碎。为此我针对新教材使用“问题串”来组织教学,这样可以有效规避零散的提问,将学生的思维拢聚到对教材的研读上。但是问题串的教学时间久了以后.我发现了存在的问题:一是问题尤其是答案被老师掌控,久而久之,学生会养成依赖教师提问、猜测教师答案的坏习惯,渐渐失去主动学习的精神;二是“问题串”教学的形式也比较单一,依然是问答为主,时间一长,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与兴趣感得不到满足,学习的动力也会逐渐流失,无法反应学生的真实水平,学生变得应付课堂学习,“真课堂”也因此会名存实亡;为此,我尝试用“深度问题”来“串”起课堂;所谓“深度问题串”,这里专指学生不是简单通过对书本知识再现就能回答、而是需要通过基于已有认识进行再加工、再生成的思考性问题。问题的来源是学生、教师;问题的处理是学生的问题需要老师进行筛选和加工;筛选标准是教学重难点、有思索性(没有现成答案),这里我们以第一单元的两个探究与分享为例:

    再次是以“疑”求真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让学生看书思考,不仅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为下一步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可以使学生养成勤思善学的良好学习习惯。鼓励学生质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参与、指导、研究。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或和学生共同研究,或适时加以引导、点拨,但决不可能代替学生思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悟出其中的“奥妙”。

    在九年级第一单元的知识讲授过程中,我首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独特的见解,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和意识;在第一课的学习中,学生提出了如下的问题:富强的含义是什么?国家富强与人民之间有什么关系?我国是如何实现富强的?什么是改革开放?为什么说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开放的意义何在?如何理解现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什么是不平衡?什么是不充分?主要矛盾和全面深化改革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富强、共同富裕、人民为中心之间关系如何?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那对外开放是不是也可以说是强国之路?等;针对上述问题,我启发诱导学生按照是什么(事物的含义特征);为什么(探究事情发生的原因、影响、作用、意义、关系等);怎么办(解决问题的方法、举措、行动、注意事项等)的思路,适当结合书本知识进行分析和评价;学生都能够做到有话可说,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与此同时,我打破以单元为单位的归纳整理知识的培养方法,以课为单位,先小结构的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将每一课的知识进行整合、整理,自己画出本课的知识结构图,然后提出问题,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把单元中每一课的知识结构进行整合和归纳,从而概况出整个单元的知识结构。

    恩格斯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学会思维,是我们初中思品课培养学生的重要能力;由于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我们在初中阶段主要是重点性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多角度思维、联系思维等有限的几种思维能力;这些思维能力我们不是刻意让学生去学习和理解;而是致力于通过平时的课堂教学,特别是知识和活动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去理解和感受。

    真课堂的教学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价值选择。道德与法治课开展的探究,学生在探究后形成的具体观点可以多样化,但价值取向必须是正确的,否则就会背离了这门课程的性质。真课堂的教学要求我们实现情境、问题和探究的真实性。在实际教学中,这三者是有机联系的整体而不是截然分开的。情境是学生开展学习的“舞台”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下学生的学习才能发生;问题是连接教材知识与情境的“桥梁”,只有借助一定的间题才能让学生去学以致用;探究是承载整个学生“习的“载体”,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教材知识去完成具体的任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看到三者的内在关联,在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开展真实的探究,去解决真实的问题,从而达成学习目标。

    因此,在思品课堂的教学中,我们只有立足于真实,将真实的学生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合”、“串”并举,求“真”课堂,让思品课堂教学因真实而生成,因真实而增趣;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唯有如此,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更有活力,更有生命。

     


    点击次数:126  发布日期:2018/12/29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