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构建“三结合”教育网络 形成感恩教育合力 李红华

    构建“三结合”教育网络 形成感恩教育合力

    ◎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大宁镇赖村小学    李红华

    摘要:感恩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点部分,它对学校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感恩教育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分析了当前感恩教育淡化的原因,并提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结合”,共同形成感恩教育合力的策略。

    关键词:三结合;教育网络;感恩教育;合力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识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使受教育者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对生命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感恩教育是长期的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积极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的感恩情怀得到升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一、当前感恩教育淡化的原因

    1.家庭因素。

    家庭极少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是感恩教育淡化的重要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提高,独生子女增多,孩子从小在父母的庇护和长辈的溺爱中长大,长期以来都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渐渐习惯了索取,忘记了给予,甚至忘记了说一声感谢;还有一部分孩子是留守儿童,长期以来,由于父母的工作比较忙碌,孩子们与父母相处的时间不多,有的学生久而久之就忘记了父母的养育之恩,造成现在小学生感恩情怀的缺失。

    2.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重智轻德是感恩意识淡化的主要因素。有些学校,教师评价学生往往只看学习成绩,忽略了道德品质和其他方面的表现。学校为追求升学率,提高办学声誉,往往只抓学习和竞赛,忽略了学生素质的培养,感恩教育被边缘化甚至被遗忘。

    3.社会因素。

    在社会结构和发展变革逐渐加快的背景下,新事物、新现象的出现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观念都受到影响,小学生分辨是非的意识和能力还有待提高,往往会受到社会恶习的影响,若是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就会出现感恩意识逐渐淡薄的情况。

    二、实施感恩教育的途径

    1.关注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关键作用。在家庭教育中,智力投资必不可少,而感恩培养亦很重要,让孩子知道感恩是一种品德,父母们从小就要对其进行培养,这种培养不但需要亲情的精心抚育,还要让感恩成为孩子的责任。发现孩子不良的心理与行为,家长要及时给予校正并加以正确引导,而不能纵容其继续发展。在日常的家庭生活当中,父母要将家庭生活实际作为实行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采用家庭课堂的方式,将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共同承担起来,对自己的父母、长辈、朋友心怀感恩,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尊重朋友,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和所承担的责任,形成和谐美好的家庭感恩氛围。家庭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层面,还应落实到具体的感恩实践行动当中,将感恩意识付诸于行动。父母可以带领子女多参加一些志愿者服务活动或社会公益活动,使子女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形成施恩的情怀。父母还需要与教师进行及时的沟通与联系,建立起学校、家庭互动平台,对子女的在校表现情况、学习情况等进行及时的了解,综合家庭与学校两方的力量,更有针对性地展开家庭感恩教育。家庭感恩教育的内容不能局限在“孝悌”当中,其教育内容应拓展到感恩学校、感恩师长以及感恩同学等,引导学生向教师、同学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2.立足学校培育。

    学校是实现感恩教育的主阵地,青少年思想观念的建立与形成都需要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开展感恩教育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理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报恩、念恩教育,使学生感恩动情、知恩于心、报恩重行、念恩化性。首先,教师要对课堂感恩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尤其是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要将隐性的感恩教育内容进行分层挖掘,结合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适度地进行感恩教育,熏陶学生的感恩情怀,形成感恩文化。其次,采用情境教育的方式,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中感悟源自生命本真的情感。情境教学需要教师结合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等校内外资源创设出感恩社会、学校、家庭等师生互动情境,引起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最后,将感恩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将感性的认知转化为理性的认知。社会实践是锻炼和检验学生人格的有效途径,参加义务劳动、社区活动教等都是学生践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方式。良好的校园氛围能够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陶冶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情怀。感恩教学主题活动对形成校园感恩氛围和感恩文化具有促进作用。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的感恩校园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更能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怀。例如,可以开展感恩演讲活动、感恩故事会、感恩主题征文等活动。同时,学校还必须建立起科学的感恩教学评价体系,联合家长对学生的家庭感恩表现和学校感恩表现进行全方位、综合化的评价,推行素质教育的评价标准,将学生的综合表现记录在评价体系当中,改变传统重分数轻品德的教学评价模式。

    3.融合社会熏陶。

    社会教育的范围很广,它既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延伸,也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它可以改变学校教育脱离社会、脱离实际,办封闭型学校的现象。现阶段,大部分小学生自身感恩教育观念没有和外界进行有效的交流,甚至处于非常闭塞的状态,导致感恩教育观念更新及发展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尽管部分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但由于学校缺乏完善的教育教学方案,从而导致感恩教育效率低下。因此,要想感恩教育取得良好的成效,还必须融合社会教育。社会是最真实的教学课堂,将百态人生包罗其中。社会风气、社会事件和社会舆论等社会环境所传递的社会信息都会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学生在学校和家庭当中所学习到的教育知识最终都需要付诸于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因此,学生感恩教育的效果需要通过其社会表现来进行检验。

    当前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各类传媒手段来获取社会信息。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来传播感恩教育,能够营造积极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引导社会舆论风向和感恩社会风尚的重要途径与教育方式。例如:媒体可以对社会当中忘恩负义、冷漠无情的社会时事进行公正的批判,对知恩图报等事件进行表扬与肯定,引导学生在社会认知中形成感恩情怀;宣传部门和出版部门也应形成专业的感恩教育团队,以感恩为题材定时的出版一些感恩读物,结合媒体优势开设感恩教育网站来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同时,还要建立起相应的感恩激励机制,对社会当中的见义勇为者、乐于助人者等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双层激励,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总之,忽视了家庭感恩教育,学校的感恩教育只能停留在表面;缺失了社会的熏陶,学校的感恩教育也难以得到提升。因此,在感恩教育中只有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感恩教育合力,才能更好地发挥整体教育的作用。离开三者之中的任何一方谈感恩教育,都是不完整的、不成系统的教育。

     


    点击次数:184  发布日期:2018/12/29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