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学习乐趣 提高教学效率 董莎
体会学习乐趣 提高教学效率
◎ 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城关小学 董 莎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对数学有过精彩的描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可见数学知识的重要性。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对学会知识有自信心,那么他们就会主动积极、心情愉快的进行学习。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发掘教材孕伏的智力因素,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愉快地探索从而使数学学习更有效。
一、提取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剥离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例如:在教学“线段”时我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将弯曲的道路改道,怎样做才能得到最短的道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从而总结成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如我在教学“计算长、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时,先让学生想一想,工人是如何焊接长、正方体的,再让学生用铁丝制作长、正方体框架,然后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棱长总和。通过实际操作,学生都能找出求出长、正方体棱长总和的规律。通过生活中数学原型,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了这些数学知识。
二、创设趣味情境,推动有效学习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良好的教学情境就像一个“磁场”,它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和探究的科学世界,创设教学情境是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创设情境一定是围绕着教学目标,紧贴教学内容,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的。
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首先创设了一个抢凳子游戏情境,依次出示小朋友站成一行(凳子在正前方)、围成三角形(凳子在正中央)、围成正方形(凳子在正中央)、围成圆形(凳子在正中央)四种抢凳子的游戏方案,并让学生思考哪种方案最公平。学生从各自已有的知识背景与生活经验出发,迅速投入实际情境中,从游戏的公平的角度,发现只要每人到凳子(圆心)的距离相等就行,自然形成圆形的观念并且从直觉上解释为什么站成圆形,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伏笔。通过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的智慧受到挑战。学生在面临挑战性任务时,往往释放更多的能量,进行有效的学习。
三、注重实践操作,提高创新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手实践活动。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应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体验。”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在认知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得出的结论中获取其中蕴含的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所以,在小学数学,特别是低段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张正方形的纸片,一张锐角三角形的纸片,一张钝角三角形的纸片,一把剪刀。一上课,就指出:“今天我们学习三角形内角和,看谁能利用自己手中的学具通过剪、拼、折等方法,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学生听后,都积极思考,认真剪拼。不一会儿,有的学生小声议论:“好象等于180度。”不少学生争先恐后的举起了自己的小手,都希望第一个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有的说:“我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掉,拼成平角,平角是180度,所以,我认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有的说:“我与他的方法不一样,我把正方形纸片沿着一条对角线剪开,剪成两个三角形。正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我及时得表扬了这些同学,同学们都为自己的发现而异常兴奋,掩饰不住自己的自豪与喜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知道了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而且在动手操作中,学到了怎样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主动的学习,乐于学习,体会到学习中的乐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而掌握知识,增强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