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许佳
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 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下庙镇中心小学 许 佳
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人的终身教育的起始站,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有限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当前的小学教师,要与时俱进,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解决问题,激发创新思维。笔者结合自己平时的解决问题教学实践,就培养小学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障立疑,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可利用条件,多运用直观手段创设活动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让学生直接感受和体验,轻松而深刻地理解、掌握相关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率”时,一位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问题去激发思维的火花。例:一群猴子在山上玩,无意发现了一棵大树上挂着一个奇特的仙桃,令他们垂帘欲滴,抢着上树摘。正好猴王走过来,看见他们,就一声令下:“不准摘!谁想摘,必须先过我猴王关!”猴王便出了两道计算题26×25+25×14=? 25×(26+14)=?考他们。结果,有个伶俐的小猴子抢先答出两道题的答案都是1000,猴王听后,很高兴,亲自摘下桃子给猴子。其他猴子都很奇怪:“这两题的算式不同,结果怎会一样呢?”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欲言而不能,教师趁势而入,因势利导、展示课题。这样就达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将学生带入了情境之中。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这生动有趣的情境吸引下学生们都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
二、 合作交流,启动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生学习数学中启动思维的起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
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时,我想引导学生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算法。在组织探究时,我并没有过早地讲解算法,而只是提出问题:“你可以借助学具,也可以用别的方法,小组讨论一下,看你们组能想出几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去尝试、去发现、去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得出了数数、摆小棒来、口算等多种不同的方法。在以摆小棒为例引导交流用小棒摆的方法时,同学之间又互相启发,得出了五种摆法,并初步认识到:这五种摆法虽不同,但大都有满10根捆一捆的过程,从而悟出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算理。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地摆小棒、说过程,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会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而且培养了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同时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自主探索,提供学生解决问题的机会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还充裕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地、多角度地、全方位地交流与合作的群言堂,使每一位学生在顺境学习中体验欢乐,在逆境探索中体验成功,拥有主动参与的丰富情感经历。
如:“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过去我们常为学生设计相同的学习方式并要求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流程展开学习。这样的课堂教学看上去效果好。为了给学生创设个性化的学习空间,鼓励他们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去学习,我这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猜想(几分之几=几分之几=几分之几)进行验证:“课桌上的信封里放着一些材料,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材料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如果你觉得不需要这些材料,当然也可以。”这样的设计不仅给学生的探索活动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机会,也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可见,给学生学习留足探究的空间,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使活动真正自主开放。同时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举一反三,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教育强调 “师道尊严” ﹑“教师权威” ,但是恰是这些观念和思想阻碍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阻碍了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学生惧怕教师的批评变得越来越不肯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更不上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善于变通﹑灵活解题的能力。数学学科所具有的思考性,知识的发散性和思想的延伸性,要求学生必须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举一反三﹑善于变通,达到灵活解题的目的。
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 ,不能把“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一现成结论直接告诉学生 , 再让学生在大量练习中强化功固。这样的结果学生对所学知识只知其所以然 , 并不能加深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而应该让学生先复习旧知识,了解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 , 然后提出探究性问题:利用手中的三角板﹑三角形学具 ,能否从已经学过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这样学生通过摆﹑拼﹑移或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再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发现三角形面积计算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联系,正确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体会到探索的乐趣和成果后,将会更加努力,更加主动地学习。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鼓励肯定学生的合理猜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指导他们去探索正确的结果,特别是学生的想法有出入时,更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千万不能代替包办。只有不断地鼓励学生探索,敢于向权威挑战,才能够不断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