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小学语文“学困生”的特征成因及转化策略 许娟

    小学语文“学困生”的特征成因及转化策略

    ◎   四川省平昌县第六小学     许  娟

     

     

    一、“学困生”的定义

    所谓“学困生”即学习困难学生,是指那些在品质、知识、能力、方法等要素及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和学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或者在会考、学业检测中达不到学校的质量要求,但是智力趋于正常的,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简单地说,也就是智力正常但学习状况异常。完成学习任务有困难的学生。对“学困生”的界定上必须认识以下几点。①学困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双“差生”。②“学困生”不是残疾学生。③“学困生”不是弱智学生。

    二、学困生的心理特征

    学困生的心理特征有以下八点:①认知水平低。对自己不能作出独立、客观的评价,不能够通过一定的审美原则判断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而往往根据成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和他人。教师、家长的评价是他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依据。②依赖心理严重。学困生在课堂上由于跟不上教师的讲解、分析问题的节奏,常跟着教师的思路转,当有同学先于自己解决了教师提出的问题,就会表现出中断思考的现象,甚至有的学困生不愿思考,因为教师最终要告诉你答案或练习册后面就有答案。③心理波动大。学困生的心理不稳定,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和自身心理因素的制约,听懂一点时就会显得兴奋和活跃,当受到批评时,情绪低落,影响纪律;如果听不懂或不适应时,思想开小差,影响听课质量和教学秩序、纪律。④渴求进步,但三分热情。学困生也强烈要求进步,也希望优异成绩,得到教师的重视和承认,同学的赞扬,家长的鼓励。但持续时间不长,因为他们的成绩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赶上,所作所为反复性强。⑤自觉性和自制力差。难以约束自己的行为和克服自己的习惯,课堂学习效率很低。⑥习惯差。通常学困生要上课5分钟左右才能安静,用心听课,但只能坚持几分钟或十多分钟,就自觉或不自觉的不听课,作业不是先完成再耍,而是玩够了再做作业,作业做不了就抄或不做,教师批评多了也就习惯了。⑦厌学。学困生由于在学习上无成功感,基本上都厌学。对于校或班级组织的有关学习的活动他们兴趣不高,但组织的其它活动如体育活动、课外活动、劳动等积极性很高。在这些活动中有成功的体验,好象找到了自我,有了信心。有相当一部分学困生因学习差影响班级成绩、纪律或经常不上课逃学或家长认识不清等问题就造成辍学。⑧心理创伤多。学困生在学习上与一般学生相比,付出同样的时间但达不到同样的效果,还经常受到批评,在家得不到亲人的关爱而常受到指责,学习无乐趣,厌学自悲,有些父母过高或过低的要求也造成心理创伤。

    三、学困生成因

    1、内部原因。①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大多数学困生自控能力差,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不能坚持学习,作业照抄,平时贪玩,经不起诱惑,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②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考试屡考屡败,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缺乏学习信心,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学好语文缺乏自信心。③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学困生往往是课上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遇到探索性问题时,经常不知所措,分析综合的能力较差。④依赖心理强。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把语文学习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同学的身上。

    2、外部原因。①学习基础差,跟不上班。②教材的原因。语文教材内容增多,知识难度增大,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再加上学科增多,整天应付作业,没有时间消化,从而影响语文课的学习。③社会和家庭的原因。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由于游戏、网络等对学生的不良影响,,造成学生厌学、弃学等。④突发事件的影响。如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突发事件,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可能遭受重创,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的突然学习困难,若不及时从思想上解决,会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四、转化学困生的策略

    1、积极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我们课题组成员引导学生采用了多种预习方式,如他们可以去阅读教材,也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去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如查阅资料、进行调查、制作学具等。进行预习时,可以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也可以是群体行为。预习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自己是怎样发现或获得这些结论的,关注自己解决问题时产生的新想法,关注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不解之处。学生长期在这样一种方式下进行预习,使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2、指导学困生课外自主阅读。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作为一种艺术性和工具性结合的科目,课内阅读不可或缺,但真正源泉来自于课外。但在实际教学中,课外阅读似乎成了优等生的“专利”。学困生是每位教师最费心思的人,他们有的不想读,有的不会读,有的不能读(没有课外书读)。我们课题组成员积极探索,首先加强学校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投入,采购了大量图书,让学生有书看。指导学生学会选择读物,,推动学生持续的阅读方式,营造课外阅读的良好氛围,教会学生“不动笔墨不看书”的方法,从而提高学困生课外自主阅读的能力。

    3、倡导学生课外自主识字。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如果仅限于文本的识字,对学生识字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唤不起学生识字的欲望,教师应拓展识字范围,课题组老师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学习资源,课堂以外的学习渠道,引导学困生课外自主识字。

    4、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方式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成员充分认识到: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外因,只有通过学生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我们想方设法地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让他们懂得只有自己主动地学、主动地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其中之一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是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大胆探索、勇于批判的创新精神的,因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所以我们课题组成员在课外学习中大胆鼓励学生质疑,凡事要问“为什么?”不要觉得学生的问题幼稚可笑。更不要武断地说:“这个问题没价值。”以至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点击次数:89  发布日期:2018/12/2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