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小学低段数学如何有效运用学具的研究 张海艳

    小学低段数学如何有效运用学具的研究

    ◎   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下庙镇中心小学      张海艳      

    孔子曾经说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表明,做事之前要准备好器具,为顺利完成事情奠定基础。学具是学习数学的工具,也属于工具的一种。素质教育背景下,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探究能力成为了数学教育的关键目标,学具使用在数学课堂中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数学教师带领学生们自制学具、使用学具也成为了数学课堂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下文从几个方面对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学具使用有效性展开了思考与分析。 

    一、运用学具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导师,利用孩子们最喜爱,最感兴趣而又熟悉的物品作为教具、学具,孩子们就能在学习过程中结合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探索、学习,从中获得新的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认识立体图形》时,我在教具的礼品袋里装进孩子们喜爱的魔方(正方体)、糖果盒(长方体)、小皮球(球)、金箍棒(圆柱)、等各种立体物品。上课时我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们,老师带来了圣诞老人的礼品袋,它能变出很多东西,你们想知道里面都有些什么吗”? 孩子们的好奇心,注意力被充分吸引到礼品袋中,随后我让孩子们挨个从中掏出各个物品。这时,孩子们喜爱的糖果盒(长方体)、魔方(正方体)、小皮球(球)、金箍棒(圆柱)的一个个出现,带给孩子们一个个的惊喜,而且,具体形象地让孩子们兴趣盎然中逐个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为了进一步区分它们的特征,我拿起一个糖果盒(长方体)边看边摸,边故意作出神秘的样子说:“这个长方体藏着很多秘密,看谁能把它们找出来。”孩子们学老师的样子,兴高采烈地摆弄着他们喜爱的糖果盒(长方体),上下左右仔细翻弄,认真观察发现很快就找到了长方体的特征。    

    二、运用学具理解抽象概念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形式,而数学概念则是数学知识的基石,是从事数学教学活动的客观前提和必要条件。令人感同身受的是,缺乏科学掌握数学概念的良好基础,对于师生教学来说,那绝对是行之不远的。尤其小学生群体,他们普遍以形象性思维为主,而抽象性思维则明显不足。正因为如此,如果教师善于通过一些学具操作实践活动,引导从事物表象中概括出应有的本质性特征,则对他们形成并理解数学概念大有裨益和促进作用。

    例如,关于“平均数”这一数学概念,教学中先组织小学生把6个梨的图片分成两份。通过摆弄最终显示结果如下:(1)一人得了1个,另一人得了5个;(2)一人得了2个,另一人得了4个;(3)一人得了3个,另一人同样得了3个。在此基础上再引导观察:第(3)种分法与前面两种分法有什么不同呢?显而易见,第(3)种分法两人得到梨的个数是“同样多”。由此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平均数”这个数学概念。通过“分、摆、看、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小学生在不经意间触摸了原本抽象的“平均数”数学概念,并且从中悟出了它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这该是一种多么有情趣的学习活动啊! 

    三、运用学具鼓励学生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应该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是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认知过程的探索者。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动脑、动手、动口,自主地探究知识,形成由猜想—探究—发现这一规律。运用这一规律,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操作,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探究过程更合理,发现问题更准确。

    如一年级认识长方体、正方体、长方形、正方形教学中,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亲自动手摸一摸、看一看学具中的长方体、正方体、长方形、正方形。在操作中,引发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和救知欲,使学生在操作学具中发现这些图形的特征与联系,得到正方体6个面都是一样大的正方形,长方体有4个面是长方形,还可有2个面是长方形,也可是正方形。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认识潜能,使学生在操作中积极思维、主动探索,体会到学习的愉快,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小养成了敢于创新,善于思考,对新知识、新问题的探索能力。

    四、利用学具提高实际运用

    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现实与课堂往往是两回事,只有将所学知识恰当、灵活地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价值。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具操作,突破教室的四面墙,突破学校范围的狭小空间,把把学具操作延伸到课堂教学之外的广阔天地,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鼓励他们用自己独特的眼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米和厘米的认识”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米尺的作用有多大”的活动。调查测量分四部分进行:1、测量自己的用品,包括课桌、文具、书本;2、测量自己家的家具、阳台、房间等的长宽高;3、观察家里人什么时候用到米尺;4、到商店或集市的布匹市场、成衣市场调查售货员运用米尺量衣服的情况。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数学知识时刻发生和运用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着密切关系。

    “学具虽简却能显现深刻,操作有趣更是魅力无限”。教具和学具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式,有效地使用它们能够帮助小学生学习抽象的逻辑知识和数学知识,加深理解,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应该熟悉它们的使用方式和优缺点,做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发挥最佳效用。 


    点击次数:203  发布日期:2018/12/2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