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浅谈讨论式教学法的运用 韦荣霞

    浅谈讨论式教学法的运用

    ◎   贵州省道真县河口中学   韦荣霞

    讨论法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一般学校组织的教学研讨课,参赛的老师几乎都提出问题或摆出矛盾,让学生讨论。确实,讨论法在教学中有其它方法不可替代的优势:

    讨论法比较有利于学生扩大视野,增强学习思维的敏锐性。第一,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第二,有利于学生开动脑筋进行全方位思考问题,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寻找答案。尤其是课堂辩论,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有一次,我上《漫话清高》,这是一篇说理性散文,学生一般都不太喜欢学这一类文章。在梳理课文时就感觉很枯燥,提不起兴趣,在离下课还有十来分钟的时候,我灵机一动,设置了一个辩论赛:当代社会是否需要清高?分正反两方辩论,给五分钟时间准备。学生一看顿时来了精神,热烈地讨论准备起来。令我惊喜的是,随着讨论的深入,思维的纵深发散,论据的不断充实,又不断产生了新的观点,分成了三方,正方认为必须保持发扬这种精神,反方认为如果保持清高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第三方则认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不清高,也不能一味的清高。随着讨论的深入学生的思维不断向纵深拓展,不仅完成了教学的预设目标,而且又有课堂生成。另外学生的结词准确、犀利、深刻,也令我刮目相看。

    由此可见讨论法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然而,通过听课和日常上课,我仔细观察发现,很多时候,同学们虽然大都讨论热烈,课堂气氛因此显得特别活跃,然而细听下去许多小组的讨论仅仅停留在一些表层的、肤浅的讨论,甚至就是简单地复述课文内容。大赛课是这样,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发现有的小组只一两个学生侃侃而谈,其余则默默无语或漠不关心,甚至纯粹在“谈天说地”。我觉得这样的讨论不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

    除了借班上课,师生之间陌生之外(大赛课),很多老师给设置的讨论问题标定了唯一或标准答案,比如将《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的梦境理解统一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或习惯把学生的讨论引向预定的模式答案,比如将陶渊明定义为一个清高的人,但实际上现在对陶渊明的归隐有一些新解,比如金开成先生就不赞同这一观点。老师这样做就给学生一种暗示:反正最后老师会统一答案,个人的深入、独特、挖掘意识就淡了,懒得收集资料和讨论。加上有些老师设置讨论,似乎有点做“秀”给听课老师看,只一味追求热闹、热烈的课堂气氛,致使讨论成为走过场,没有精妙点。讨论的效率和效果并不好。

    那么针对一个问题怎样把学生的讨论引向深入,讨论中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

    1、设置问题要恰当,并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讨论的过程是分析问题、找出依据、解决问题、升华思维的过程。讨论的问题或现象应该是种种各有理由的假说,也就是尚未取得共识的,或者从学生的角度看比较难以找到权威结论的。问题具有开放性,挑战性,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基础知识与信息渠道寻求到多种答案,才比较容易真正引起学生讨论的价值。比如“在现代社会是否需要清高?”,“刘兰芝为何被遣”,“李白为何将梦游描写得如此光怪陆离”“白居易和琵琶女的‘沦落’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等等,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广泛地查阅资料,于讨论交流中深入分析,发表自己的见解。某些问题也并非只有一个答案,而是具有多种可能的答案。

    2、要有意识地重视、肯定不同观点,引导、点拨学生辨析,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赞同或修正学生的回答而不是单纯否定和框定

    在讨论中,老师最好也主动参与其中,亲近学生,但不要以“权威”的身份提供信息,最好也不要对学生的回答做权威的正误判断,也不一定非得将讨论引向一个预先确定的结论。我觉得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围绕议题中心进行发言,并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积极发挥组织者的作用。老师还要对问题非常敏感,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隐含的信息,善于在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把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入。

    3、课下应要求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

          巧妇难为无米之催,没有足够的知识资料收集,思维难以打开,更难以提出建设性的见解,使学生在讨论前具有充足的相关知识储备,保证讨论能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可以结合历史,将周瑜和现实中的作者作如下对比:

    周瑜年轻有为——功业未成英俊潇洒——早生华发机遇多多——人生如梦苏轼

    通过这组对比,学生在讨论中就不难发散讨论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内涵了。

    4、讨论的时间安排要充分

    课堂讨论的展开,一般要经过背景材料呈现——自由讨论——表述意见——师生总结四个阶段。完成这一过程必须给学生充裕的自由讨论时间,真正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这样,课堂上才可能出现激烈的争辩,引发精彩的奇思妙想。至于讨论时间究竟需要多长,老师可以视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但是如果先做好准备不但能节省课堂讨论时间,还能提高效果。

    5、老师还应该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接受能力有较好的了解,对议定的论题可能引起的反响有一定程度的预见性,控制“漫无边际”现象。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施教贵在引导,讨论法是一种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如果引导得当,运用合理,课堂就成为学生积极思维、闪现智慧灵感的场所。如果运用不得当,课堂便流于形式。


    点击次数:197  发布日期:2018/10/10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