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合唱队建设及其训练的操作与实施 黄桂珍
浅谈中学生合唱队建设及其训练的操作与实施
◎ 宁夏中卫市第四中学 黄桂珍
著名的合唱艺术家孟大鹏老师曾这样描述过:“童声合唱更贴近于广大中国少年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更富有儿童的情趣并反映出他们的健康成长的精神风貌。”?中学合唱队的建设,一方面,在音乐艺术的园地中童声合唱是学校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审美和集体主义观念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一种高层次的歌唱艺术,是提高中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重要方法;另一方面,作为课内、课外的一种独特的方式,童声合唱在丰富校园文艺文化氛围、促进学校素质教育、审美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组建起一支好的童声合唱团,既能体现这支合唱团指导老师的综合能力的水准,也可反映这所学校学生整体的艺术素质。组建合唱团之前的首要任务是,根据本校的现状条件、学生的实际情况、师资的力量水平,来确立一个目标----合唱团短期内达到的水平,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并依此来确定所建合唱团的规模和它的声部配置。这样,在组建合唱团时会使组建者心中有底,并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童声合唱团的规模
实践证明,以一个学校为单位组建合唱团,其规模(人数的范围)大约在30人―60人之间比较适宜。如果少于30人,那只是一支小合唱或小组唱的队伍,同时在合唱声部的配置上会产生一些问题;如果多于60人,从合唱水平提高和组织工作方面都会增加不少的难度。需要注意的是,近几年因为各种合唱比赛较多,有些学校和团队为了保证声势宏大、声音嘹亮,比赛时不吃亏,尽量的追求人数上的最多。但这恰恰忽略和削弱了合唱团的整体素质和作品的表现能力。单纯的追求人数,往往会把乐感不强、发声和音准上有问题的学生吸纳进来。歌唱时这些学生不但增加的音量不大,而且会影响周边的队员和合唱团整体水平的发挥。要认识到,合唱团声势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声乐训练的结果,不仅仅取决于人数的多寡。
二、合唱队员的招收
1、在音乐课上挑选。通过抽查个别学生的歌唱,从中了解这些学生的音乐能力(音准、节奏感、音色、表现力等)。2、在学前测试或期中、期末考试中挑选。这是挑选队员的好时机,并可加深对这些学生的了解。3、在学校和班级举行文艺活动时挑选。可从中发现一些好的苗子。招收合唱团队员有不少的要求,如视唱能力、乐理知识、表演水平等等,但这些可在学生进团后,通过老师的指导、训练得到提高。最重要的是看学生是否具有:较好的音准概念、较好的声音条件、能胜任本声部的音域、较强的节奏感,这四方面的素质和潜力。
①音准。音准应该优先于其他能力,而作为第一条件来考虑。考查的办法有二种:一是,让学生唱首自己熟悉的歌,老师给一音高而不给伴奏,等学生清唱完时,老师再用钢琴核对其尾音是否准确。准确的,则说明这位学生控制音高的能力是比较强的;二是,老师在钢琴上弹一组音,使其中一个音的音高略有变化,如1?b3?5?,135?,1#35,要求学生用唱名唱出来,看其能否准确地分辩和模唱。
②声音。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可用简单的方法来考查,让学生演唱一首歌,从中来发现他的音质,以及是否具有比较自然、舒展的歌唱状态。要强调的是,我们挑选的是合唱队员,而不是独唱演员,所以最好挑选那些声音具有共性、融合度好的学生。对于存在着声音个性突出而融合度又差、用声习惯不好等问题的学生的入选,关键在指导老师是否有能力加以纠正、解决。
③音域。音域的考查比较简单,关键在老师分配队员去哪个声部的选择。老师们一般习惯根据队员音域的高低来进行声部的分配,高音唱得上,就分到高声部,否则就分到低声部。实际上这种简单的分配法不利于组建成一支优秀的合唱团。对于那些既能上高音、又能唱好低音,音域较宽的队员,指导老师一定要按照合唱团、合唱作品的需要出发,作出合理、有效的安排。
④节奏感。考查时,老师可编一些简单的节奏、两条近似而又有差别的节奏等,用手示范,让学生准确地辩别并模仿出来,以考查学生对节奏的反应能力和感悟能力。考查时抓住上述的四个重要条件,就能招收到合格的合唱队员。通过训练,得到提高,使整个合唱团能够完美的来表现作品。
三、合唱队的训练
1、不少中学生合唱队在训练方法上有不科学、不恰当的地方。一些学校的合唱队的训练者往往不大注意少年儿童发声的特点,不懂得怎样合理、科学地使用嗓音,常常是学生随教师或歌曲的情绪高声“喊唱”(吼、叫、嚎……)。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少年儿童的声带是娇弱的,而十几岁的孩子又正是青春发育变声期,不少唱法对其嗓音发育是很不利的。另外,这种歌唱方式缺少色调变化和层次感,声音炽白、不柔和,使童声合唱缺乏协调性,破坏了合唱动人、清脆的童声美感。在童声合唱的训练中特别注意以下有关问题:
(1)、运用“轻声”唱法,形成正确的发声状态。在排练时,可将作品以轻声练习。而这种作为训练的轻声,必须是有良好的气息支持,良好的头腔共鸣及每一个字的韵母必须丝毫不变地保持到本字的结尾。用这种强调的方法排练可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这种唱法有点像咬字清晰的半哼半唱。尤其在音区不太高的作品时,更应该注意这种要求。
教师在训练初期应时常提醒学生用轻声去歌唱,避免声嘶力竭。“轻声”实际上是符合发声循序渐进的道理,并能有效地克服了发声状态中不必要的紧张和“僵”病。学生发出的类似喊、叫、吼的声音主要原因是喉部的发声状态拘谨,缺少弹性和灵活性,也有气息不稳定,造成胸僵、喉紧的状态的可能。因此,在合唱训练之前做好放松练习是非常必要的。如老方法:打呵欠,模拟喝水,闻花香,哼鸣练习等,尽量让喉咙打开,颈部放松,气息流畅自如。请注意:无论用什么样的练声曲、练声方法都不能在音量上过早要求,直到学生们在歌唱时能够做到完全地打开喉咙,彻底放松下巴,呼吸自如,气息匀畅,这(下转第52页)(上接第55页)时,再去考虑音量。在这个问题上,绝对不是“大”就好、“小”就不好,而是看一个合唱团(队)是否能够按照指挥的意图,将所演唱的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作品表现得较为准确、完美。至于有关音调、吐字及培养每个队员对作品表现上的主动性、积极性等要求,就必须结合作品来训练了。脱离了有内容的作品,也就无从训练了。作为练习用的作品,最好采用无伴奏合唱。这样对一切重点可以进行得更细致。有时不必依照作品的节奏而依照指挥的手势,在某些和弦上作一定时间的延长和停留。等到整个和弦由每个队员进行调整而获得理想的协调、纯净、和谐时再进行下去。同时这样也可进行循环呼吸的训练。
(2)、正确的气息支持,是形成稳定歌唱状态的关键。青少年学生的嗓音、身体都在发育时期,歌唱时容易感到气力不足,有时会用胸部呼吸去支持歌唱,这样容易出现了气僵、喉紧的弊病,一定要避免这种胸部呼吸的方法,胸腹式联合呼吸的状态是比较科学的呼吸状态,简单操作方法如下:在正确的歌唱姿势状态下,口鼻同时缓慢地吸气,感觉把气吸至腹部和腰周围,然后保持吸气状态,缓慢而均匀地呼气,并发出“S”声,以检查气息是否均匀,同时,小腹略向内收,要感觉到由小腹收缩的力量推动气息的呼出,反复练习。这种发声训练能使声音稳定、灵活、有弹性、有流动性。另外要注意的是,做呼吸练习时,要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进行,以免把歌唱的呼吸动作练僵,出现憋气的现象。
(3)、练声,追求音质自然、舒适、优美、清晰。合唱发声训练通常从适中的声区和轻声(mp—mf)力度开始,并以多数同学的能力水平为基础,掌握适当的训练进度。追求自然、舒适、优美、清晰的声音为首要,常常提示学生像说话、朗诵一样的感觉来发声,结合发声,同时训练不同声母韵母的口形,使学生学会自然圆润的发声,逐步养成习惯,以保证合唱时声音协调统一,之后,逐步用轻声带假声,以假声找“头声” ,逐渐扩大共鸣腔,去解决自然声的局限,也可用母音“u”为韵母的音色稍暗、柔和的音进行训练(注意:合唱训练初期,慎用以 “a” “i”““e”为韵母的音进行练声),容易找到头腔共鸣,克服喉音,吼唱等毛病;另外,在每次有限的训练时间里,要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训练,或采用练声曲,或采用演唱歌曲片断,并结合排练歌唱技巧的要点和难点进行,练以致用,练用结合。也不一定拘泥于练习曲。如果利用作品的片断有目的、有要求地进行排练,也可以获得同样的效果。
(4)、指挥不仅是合唱团的组织者、领导者,而且是合唱艺术的指导者,一个好的合唱指挥,在专业上除了掌握熟练指挥技巧外,还应该具备敏锐的听觉、准确的节奏感和速度感、对音乐有丰富的想象力和鉴赏力以及阅读、研究总谱、处理合唱作品和排练合唱团的能力。此外,指挥在合唱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广泛地汲取包括历史、文学、美学、民俗等其它姊妹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发展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要强调的是,无论是在组织教学、排练,还是参与演出比赛的过程中,“合唱”活动都必须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广大教师、教工的默契配合,才能保证工作正常开展,并取得较好的成绩,特别是我们从事这一事业的教师们在合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孜孜不倦地开展研究工作,因材施教并勇于探索、创新,才能从最根本上推动这一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