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金思凯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二中学 金思凯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创新思维是各种思维优化组合,是具有发现、发明或创造价值的高效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实施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课堂教学正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场所,它所面临的任务就是开展创新教育,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如何在日常的数学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本人在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成效,悟出了一些道理。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粗浅体会。
一、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首要条件
时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始终没有逃脱应试教育的阴霾,教师中心主义和权威主义还很流行,传流的“教师负责制”教育弊端在今天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仍不断上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高高在上,利用学生的“向师性”和教师“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的知识权威,以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为借口,自觉或不自觉地大势采用简单甚至是粗暴的方式,把知识作为像“圣旨”一样的东西强加给学生,再加上教师的“绝对权威”的震慑,更何况学生自己本身意识到就该“学而不厌”,因而教师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心安理得的“统治”着,没有争论,没有异样的声调,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也在这种长期的、没有硝烟的“传流版教育”中“正常”的淹没。因此,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数学教师首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怡人、宽松的氛围,构建创新思维能力的环境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只有把学生视为具有平等人格的人,才能赢得学生的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世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这就要求我们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抛弃“不苟言笑”的面具,培养“蹲下身下看学生”的意识和勇气,把平等自由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自主探究,不要“越俎代疱”,努力做到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引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对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大加赞赏;提倡学生有错必纠,甚至是纠正教师、权威的错误;允许学生“插嘴”,更允许学生争论,因为在“插嘴”、“争论”中常会形成智慧的碰撞,引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是点燃的创新思维能力的火花
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创新思维能力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综观全局,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索,创设民主氛围,确保学生心理自由,采取教学技法,激活思维能力,运用人格力量,弘扬学生个性,使课堂真正成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创新摇篮。惟其如此,学生创新能力之花,才能在初中数学教学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之果。
四、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首先、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难易适度,又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就会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从而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其次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再次、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会其中的创新精神。
五、鼓励标新立异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核心
思维的创新,表现为有新颖独特的见解和与众不同的方法,勇于标新立异、别开新面,这是创新思维能力的核心。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勇于质疑,启发学生富于想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不依赖和盲从他人,敢于发表自己别出(下转第47页)(上接第42页)心裁的见解。不要要求学生的思维一定跟教师或教材的一致,不要扼杀学生的不同想法,而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正确评价其求异思维的价值。即使求异思维中提出一些不正确的想法,也要尽可能肯定其合理的成分,这样才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创新。如讲授例题时,由于教材中的例题多数只有一种解法,所以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认真思考例题的解题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索其他解题方法。在做作业或练习时,都应鼓励学生尽量采用新颖的解法或多种方法解答,充许学生思维跳跃。这样有了这些机制,创新思维的培养就能很好地开展了。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抓住点滴机会,既要引导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深入观察、展开联想;又要尽量创设更好的情境来孕育这棵创新的种子。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动,只有师生共同配合,才能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