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要面对学生实际进行教学 孙黎妮
中学化学要面对学生实际进行教学
◎ 山东省临沭县郑山镇 孙黎妮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的需求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要求,化学教育也随之需要进行改革,跟上时代的步伐。怎样在教学中面对学生的实际,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把化学知识同生活中的应用联系起来,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利用它去了解、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需要教师的努力。
一、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目前,我们能够从书本上更快、更多地学习到前人总结的经验,但是书本上的知识理论性强,与实际应用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如果一味地注重传授知识而缺乏引导学生到实践应用,那么最终势必出现高分低能的结果。因此平时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学生在应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渐会发现自己知道的太少,甚至学过的知识也理解的不够。这样,教师就及时地有选择地以实际中某方面应用为起点,进行适当的扩展,使学生顺利地掌握相关知识。经过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再从实际返回到教材上,多次返回后,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准确、灵活,并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把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与书本上的知识联系起来,通过对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应用后反馈问题的总结,在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方面,良好的效果。
二、利用直观的实验,激起兴趣,培育学生的创造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既是教育教学的基本手段,又对学生了解科学奥秘充满着迷人的魅力。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以实验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仅老师亲自做,还鼓励学生动手做。实验教学要创设开放式的创新环境,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从化学自身特点来看,化学实验的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使理性的化学充满乐趣,这是许多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的直接原因。但是不少学生往往停留在对实验现象的感知兴趣上,老师特别要注意在保护这种兴趣的同时,把学生看热闹的好奇心引入分析现象本质,结合启迪思维,理解概念,掌握规律,产生更高层次的兴趣。在开放式的实验环境中,学生可以按自己的课程和兴趣,在实验室找到所需的器材,制作、拼装和研究一些课题,如学生在研究生锈的铁钉放入稀硫酸中的实验中发现,刚开始生成的溶液变为黄色,但放置一段时间后,颜色发生了改变,然后在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沉淀的颜色也并非红褐色,学生大为不解,老师在这种时候启发学生一步步的分析原因,分析与课本上的现象不同的根本原因,最终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在实验课中,适时出一些能力型思考题,让学生课后探讨,享受解决难题的愉悦,润物细无声地活跃思维,培育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以及分析比较能力
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在创造活动中往往具有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而思维的“发散”是创造思维的基础,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开展“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的训练方式,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在上化学习题课时,传统的教法是就题论题,一讲到底,尽管老师不厌烦,可学生无动于衷,其效果太差。为了增强教学的灵活性,充实教学的信息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材及教师设置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方面、层次进行思考,加强对问题的剖析,使认识不断深刻、全面。精心选择一些有代表性和解题方法灵活的典型题目与学生一起“大合唱”指导学生分析,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等不同形式的习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灵活、熟练的解决问题的技能。
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的同时,还必须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提高思维的针对性和深刻性,也就是说对教材中某一知识点的分析和理解,在多向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综合,努力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探求隐藏在知识之间内在的客观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只有将发散思维与比较思维结合起来,才能形成高效的创新思维,实现创新教育的根本目的。
四、通过作业批改,及时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和个性特点
学生作业中流露出的个性特点是鲜明的,不加掩饰的,无论是从字体、字形、作业完成情况,还是作业、作业本的整洁程度,对学生的个性特点都应能大致把握。通过作业批改,能加强师生间的心灵交流与信息交流,增进师生间的了解、信任与理解。作业的及时批改与分发,架起了师生课外交流的桥梁,从中可以互通信息。教师批改作业时鲜红的“√”号,既是对学生莫大的鼓励,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肯定;教师批改作业时醒目的“×”号,既是对学生无声的批评,也促使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总之,化学教学需要教师善于深入挖掘,点拨学生,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迎接新课程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