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高一学生生物学习兴趣培养浅议 黄山

    高一学生生物学习兴趣培养浅议

    ◎   四川省沐川中学校    黄   山

    生物教学是高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很多学生的眼中它只是一个“小科”,尤其是对刚跨入高中大门的高一学生来说,其家长和学生本人对这门学科的认识非常偏颇。因为在初中,生物只学两年,且在初二学年末就参加市统一的学业水平考试,况且分值只占中考总分的30分。大部分学校都认为生物这门学科是一门“副科”,上课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对该学科给予应有的重视,从而导致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生物这门学科的定位很迷茫,缺乏学习兴趣。况且高中生物课内容比较抽象,有些内容很难,而学生的初中生物知识又极度欠缺,这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

    学科教师固化思维的教学形式,是造成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不高、课堂效率低、教学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不可否定的是千篇一律的教师(尤其是老教师,占的比例更大)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的单一的、简单的、传统的教学模式,现今仍然统治着绝大多数高中生物课堂,学生只是围着书本和老师转,课堂上没有留多少时间给学生来进行独立思考,学生动手操作的现象几乎不见,课堂的安排也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大部分都是教师按照事先设定好的教学程序一步一步的实施,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过程。长此以往,这就不可避免地潜移默化的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创造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与当今社会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背道而驰。虽然新课程改革后许多教师在逐步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但多数还只是停留在教学表面上,受课堂中的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一时难以见效。笔者结合自己近年来新课程培训心得以及从事高中生物教学的经验,就高一新生培养生物学科学习兴趣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和学生之间要进行有效沟通,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在交往和互动中传递知识的过程,这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辅助,两者必须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形成一种沟通和交流。这种有效沟通既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又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功能的交流。沉重的职业压力和升学压力有可能导致一部分教师们情绪紧张、厌倦工作、逃避责任、对学生冷漠……他们不愿再耗费大量的时间和心力与学生沟通,更害怕因与学生多沟通而惹出更多的“麻烦事”。有时候,教师还可能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发泄在学生身上,从而导致师生沟通状况的更趋恶化。要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已人尽皆知,但还是有很大部分教师不能摆脱错误的师生观的影响,他们在对待学生时常常表现出专制、霸道、控制和命令的特点。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一)接纳学生。接纳是这样的一种心理品质:“教师相信学生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并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相信他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帮助学生相信他的老师,即使对他的某些行为和想法不认同,而且它们必须改变,但是,他在老师的眼中仍然是一个有潜力和价值的人。” 老师不要求学生先改正错误,变得完美,然后才接受他,而是始终无条件地相信学生自己有朝好的方面去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二)尊重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师生在人格上是绝对平等的。因为学生和教师一样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人”。一位贤明的教师对学生讲话的方式就象对家里的访客。

    (三)有同理心。 也可理解为换位、移情。有同理心要求教师能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了解学生的心情,思考问题。对任何事物的看法,教师和学生之间都不可能完全一致。如果教师只一味强调自己的观点而忽视学生的感受,就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长期下去学生就会疏远你、拒绝你,甚至讨厌你。

    二、创设引人入胜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选择与实际相联系的话题,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去思考,学会去提问,师生之间就自然而然地互动起来了。如在介绍“遗传”时,可先给学生讲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且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同学们议论纷纷,虽答不全,但对此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趁此时机,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这样学生听来饶有兴趣,会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类话题因为学生有实际生活的体验,参与性一般都很高,大都能融入情境。这样,一方面可使学生感受生物科学对人类生活的作用和意义,另一方面也可帮助学生养成关心生活、关心实际问题的习惯,善于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同时教师不断创设“因疑而学,因学而疑”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探索,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操。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能集图形、动画、音效、文字、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身,不仅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而且还能实现大与小、动与静、远与近、虚与实之间的转换,具有剧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科学和技术的使用可以清晰的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课本知识。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变笼统为形象、变微观为宏观、变静态为动态。如学习高中生物《走近细胞》时,我们用肉眼根本无法直接观察到细胞,如果仅仅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枯燥的生物知识,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但如果我们借用信息技术多媒体动画将这些微观的结构模拟放大,就会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生命是运动的,其生长、发育、繁殖等生理过程是很难用传统的手段展示的,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动感化的手法和艺术将其展现出来,使学生看得透彻,听得明白,内容也更形象。在讲述“减数分裂”时,应用课件,把细胞减数分裂的全进程动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把握每个时期染色体和DNA的变化特点这一重点内容。要突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这一难点,教师可以展现有丝分裂的动画,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解释细胞的分裂和分化时,传统的教学使用多张的挂图来帮助学生理解细胞分裂和分化的基本过程,有时因为光线的原因致使一些学生不能看的很清楚,使他们逐渐失去了学习生物的兴趣,教学效果很差,然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这个动态过程以Flash的形式展示出来,用十几秒的时间就可以实现细胞分裂过程的直观化,教师只需要加以简单的讲解,学生就可以完全理解。

    “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教师要善于以生动和幽默的表达把生物学课堂激活,用笑声将其装点得更加美丽动人,如此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开怀大笑的同时如沐浴春风、受益匪浅。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我们热爱学生,乐于奉献,在平时的工作中勤于钻研,高中生物课一定会生动有趣。


    点击次数:80  发布日期:2018/10/10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