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对学生拒绝语言伤害 李峰 孟祥成
教师对学生拒绝语言伤害
◎ 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徐庄镇建银希望小学 李 峰
◎ 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教育局教研室 孟祥成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班主任对学生评价的机会和方式很多,但很少注意到语言伤害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以及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等。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主要工具。俗话说“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随着师德建设的不断深入,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大大减少。但采用讽刺、挖苦、孤立、冷落、揭短、当众出丑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惩罚”现象却依然存在。有的教师批评学生时频频使用的脏语、贬损语、咒语或威胁语等暴力语言。从表面上看,语言伤害比体罚要显得“文明”,但它带给学生的伤害绝不会比体罚小。从某种程度上讲,可能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体罚更多伤害的是学生的身体,其痛苦也可能是短暂的,但“语言暴力”的伤害却是长久的,不仅侮辱了学生人格,损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摧残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师生对立情绪,影响教学效果,而且还可能导致学生心智失常,丧失生活勇气,引发厌学、逃学、违法犯罪、自杀等严重后果,这不仅是教师的悲哀,更是素质教育的悲哀!
据媒体报道,“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组委会曾经发布的“你认为最急迫需要解决的校园伤害”专项调查结果显示:“语言伤害”、“同伴暴力”、“运动伤害”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三大校园伤害问题。其中,81.45%的被访小学生认为,校园“语言伤害”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美国罗斯福医疗中心小儿科主任沃金斯说:“心灵施暴的情况是普遍的,后果是灾难的。它对儿童的成长造成的危害比一顿野蛮的殴打还要大的多。” 近年来,媒体对学生遭受体罚的现象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这一问题也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另一种软性惩罚孩子的方式也渐渐浮出水面。学生偶有差错、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一些教师便会采用讽刺挖苦甚至是谩骂的语言来刺伤孩子的自尊心。这就是被称之为心理惩罚的语言暴力。在过去的这些年里,与“语言伤害”相关的不良事件在公众领域里多次被提及。
由此可见,“语言暴力”决不是小问题,决非无关紧要,它对孩子们的成长和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由于许多老师都是当着其他同学或者是老师来讽刺、斥责学生的,而又非常容易受老师的影响,这样造成对该同学的持续刺激。同时,被斥责的同学也可能出现一些心理变化,比如看到同学,就会认为在讥笑他。产生了对同学和老师的害怕,孤僻由此产生。所谓语言暴力,就是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的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属精神伤害的范畴。
美国学者所罗门教授曾这样说过:“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那应该是无比幸福的。相反,如果他既不能由父母那边得到足够的关怀与爱护,又受到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无端困扰,必将造成许多身心发展的问题。”看来师源性“语言伤害”后患无穷,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语言伤害”现象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屡见不鲜,只不过是程度轻重有别罢了。相信凡是调皮捣蛋或学业不佳的,想必都领教和目睹过心理惩罚的滋味:
——你怎么又打人了,我看你是改不掉这坏毛病了,跟街头小流氓没什么两样!
——以后上课不要随便插嘴,再讲就买个胶带把嘴封住!
——是你最后一名!真没出息!
——毛病这么多,真不知你妈怎么教你的!
……
这些讽刺挖苦类的语言很有可能会毁了孩子的一生。如爱迪生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在学校里,由于好奇心强,喜欢问“为什么”,对于好奇的问题就追根到底,这让他的老师十分不喜欢。他在学校的学习表现不理想,成绩不好,学习不认真,专门问这,问那,对很多东西感兴趣。老师把他母亲叫到学校,说这孩子调皮捣蛋无法教育,只能领回家。爱迪生妈妈没有嫌弃自己孩子,鼓励和赏识孩子。对孩子的好奇心十分肯定,凡是自己知道的,就认真耐心的讲解给爱迪生听,如果自己不知道的知识,就想尽办法满足爱迪生。这样可贵的做法增强了爱迪生发明创造的信心。如果没有这个伟大的妈妈,爱迪生也就可能被毁在老师手里,更没有爱迪生后来的发明。
学生需要知识的滋润,同样也需要心灵的关爱。面对学生,做教师一定要少一些挖苦,多一些耐心和友善。获得教师的赞扬和肯定是学生心理的需要,这种需要一旦满足,人的潜能便会被激发出来,一句鼓励的话可以让学生心中充满温暖,温暖就是前进的动力;一句关切的问候,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心灵之门打开了,以后要求学生做什么也容易了。所以,校园拒绝语言暴力,还孩子们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学生需要知识的滋润,同样也需要心灵的关爱。尤其是在学生“屡教不改”时,更要冷静、克制,别让“语言暴力”刺伤了学生的心!
消除校园语言暴力,让孩子的心灵沐浴在阳光下,是师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当老师真正把学生当作平等主体来善待、尊重的时候,他们才不愧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在新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人文关怀”这四个字眼时常映入眼帘。说到底,“人文关怀”就是对受教育者心灵、精神的高度尊重和精心呵护。教育同仁们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向“语言伤害”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