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井云:课堂实效是筑起数学课堂的生命线
课堂实效是筑起数学课堂的生命线
◎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巴克什营学区总校 赵井云
摘 要:数学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旧知识”,因为小学生在经历的生活中有过数学应用的体验。数学学习是对有关数学现象的重新认识,是在原有认识基础上的总结和升华。所以我们要真正的读懂数学课堂,关注课堂实效,才能创设简洁、真实、有序、适度的数学课堂才能真正筑起数学课堂的生命线。
关键词:实效数学 智慧 艺术与学生 知识经验 创设生活情境 真实。
一、是否适于创造与学生生活实际先联系的数学情境,上真实数学课
新一轮数学教材它减少了显形的知识点,将更多的信息融入情境中,使课程内涵更加丰富。这样有效的教材挖掘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连接点就十分关键。学生头脑中获得了数量与几何形体的初步观念,虽然有些是不正规、不系统,甚至错误的,但它为正规学数学奠定了基础,引导学生以身边熟悉的现实生活为桥梁,逐步学会数学地思考,发现和得出数学的结论,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例如:冀教版六年级下册28页“为蛋糕选择制作一个蛋糕盒”:
(1)为蛋糕选一个合适的蛋糕盒。
(2)做这个蛋糕盒需要多少硬纸板?
过生日吃蛋糕对于现在的同学来说很普遍,但对蛋糕盒身上蕴含的数学信息却很少关注,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挖掘大脑中的生活信息:1.蛋糕盒只有侧面和一个底面;2.蛋糕盒的制作是有规格要求的,即底面直径和高通常比蛋糕大(3cm)左右;3.制作蛋糕盒就是求蛋糕盒的表面积,得知道相关知识和公式计算;4.生活中与之类似的有无盖水桶、圆柱蓄水池抹水泥等情况。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学习就会有效果、有效益,觉得这就是“生活中的数学”,有种亲近感。
二、是否用“熟悉的”去解释“陌生的”,用“具体的”去理解“抽象的”,上简洁的数学课
张奠宇教授说:“充分运用直觉学习数学,是数学学习,特别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一条准则”。鼓励学生用原生态的、甚至粗糙的语言诠释对数学意义的理解。这样数学就变得简单些、容易些、朴实些,变成了学生能听得懂的数学。例如:冀教版六年级下册5页的“数对”:“数对”是一个新知识点,学生一听“数对”一词是“陌生的”。但当教师以学生座位为例讲解,对于抽象的“数对”学生就轻松的理解了。记得课上学生是这样说的:1.数对数对就是一对数(即2个数);2.“横”为排,“竖”为列;3.“列”在前“排”在后;4.用“数对”表示位置即快又准确;5.换个角度找朋友,多一份思考,很愉快••••••
三、是否学动手做的数学,上有序的数学课
实践证明:学生的思维是在有效的数学活动中发生的、发展的。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中不断的积累活动经验、提升观察、试验、猜测、验证及推理概括能力,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质量。让数学课有序的动起来,也是增强时效性的一种手段。例如:六年级“圆柱表面积”的学习:首先让学生将自己用软纸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指一指各部分;其次是用手摸摸这些面,结合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定义,试着推测一下圆柱的表面积是指些面;最后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去概括圆柱表面积的公式。在“三步走”的有序中,展开—摸—推理—概括,得出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侧面积加上两个底的底面积,然后利用前面知识的积奠进行计算。学生学起来很有条理性,知识上也有逻辑性。
四、是否让学生学数形结合的数学,上有“度”的数学课
引导学生用直观的形式,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数量关系表现出来。恰到好处的把握好数学课堂中的三个“度”,即:课堂的温度、课堂的深度、课堂的广度。例如:冀教版五年级“生活中的负数”。“数”在学生的头脑中是抽象的,它的范围无非是“自然数、分数、小数”,而对“负数”是毫无痕迹的,我们除了用|“天气预报”这个直观素材让学生认识负数外,还可以利用“数轴”这个“形”让学生伸入了解负数:
1、负数都比零小;2、大于零的是正数;3、以零为分界线,越往左越小,越往右越大;4、零既不是整数也不是负数;5、确定了整数的范围;6、正负数的比较及温差计算等。
总之,数和形的有效结合,使数学的知识更透彻、明了。
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课堂那些虽然粗糙但却可贵的萌芽,真正读懂学生;借助“三重”(重教材创新、重过程探究、重评价激励),真正读懂数学课堂。这样就能上出符合学生口味,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数学课,才能创造出既注重长远与长效,又注重后劲与可持续性的实效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