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梁年观:谈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谈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信都镇一中 梁年观
    一般来说创新能力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前者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发明,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新颖的、独特的、前所未有的;后者主要是对个人来说,是新颖的。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变得尤为重要。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代进步的需要,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自身首先要有创造力,才能进行创造性教学。精心组织课堂,讲究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兴趣,诱导学生探究,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搞好物理教学的关键。
    目前中学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升学压力仍然是学校的主要压力,与之相适应的应试教育必然注重于系统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和研究的还十分不够,教师在教学中也较少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几乎所有的学校都以升学为唯一目标的评价体系,不仅使原有的学习困难的学生改善不了学习,而且还在不断制造新学困生。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答已成为天经地义的常规。教师对课堂提问的垄断,削弱了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主动性、独立性,大多数学生在理论学习或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总是倾向于向老师和同学寻求帮助,依赖性强,缺乏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结合创新教育的精神,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改革实验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应用物理实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是为学生创设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使他们在紧张、积极、活泼和兴奋状态中积极思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进行一些创新设计,如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让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通过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的标新立异的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地思考,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信心、毅力、科学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例如,“测量滑动摩擦力”、“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等实验改为课堂学生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独立操作,通过认真观察和思考得出结论。实践证明,这样一方面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直接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细致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单纯由教师演示实验的效果好得多。
    教材中有些演示实验,照搬教材效果并不好,如果对它做点简单的改进,其效果就大不一样,如演示牛顿运动第一定律实验时,教材上使用的是小车从斜面上滑下,但是从上滑下时小车经常在铺有毛巾的桌面上绊住,效果不好。其实如果用一颗较大的钢珠做前后的对比试验就能马上得到结论了,而且效果好。对比前后两次实验,学生会发现有时改进实验装置并不困难,只要把以前学的知识和技能灵活地应用上,就会获得较好的实验效果。
    (二)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开放性的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但构建了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讲完摩擦力的内容后,就布置了“自行车中的物理原理”的课题,同时列举了几个小课题,让学生能够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问题,交流之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又成为下次研究的课题。感兴趣就会不怕艰苦,积极主动去学习,遇到问题喜欢多问,甚至“打破砂锅问到底”。
    (三)教师可以把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在实验思想上进行创新设计,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意识。对比前几年对该实验的教学,新教材课本以学生操作和思维活动为主的内容设计,增大了教师课堂容量,加强了实验的探索功能,从定性的研究到定量探索,突出了实验的设计思想,展现了知识和规律的发现形成过程,对学生大胆实验,主动探索物理规律起到了积极影响。
    二、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总结出了“设疑、探究、评价、应用”的教学模式。
    (一)设疑。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设制疑问,放手让学生观察、实验、思考,让具体的自然事物、有趣的自然现象紧紧吸引学生,激活学生思维,多而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探究。实践、探索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要让学生去创新,就必须放手让他们自己实践,勇于探索。
    (三)评价。通过以上环节的活动,学生得到了信息与思维的结果,教师对小组和个体的整个学习活动进行鼓励性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将假说上升到结论、规律。
    (四)应用。用科学的过程也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以达到扩展所学知识,发展创造能力的目的。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和善于创新的精神,探求科学的精神。
    三、多鼓励学生求异,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求异思维是一种培养学生开拓和创新的思维。物理学家牛顿通过用心观察苹果落地现象,这在别人认为是习以为常的现象,但牛顿却从中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摆脱习惯认识的束缚,多来几个假设,多问几个为什么,用一题多解、一解多题、一题多变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去思考问题对于学生的设想不管对错,教师要耐心细致地给予分析,同时要表扬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只有引导学生敢于“求异”,才能培养出良好的求异思维和探索品质。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仅仅是每个人所展现的形态、程度、潜质不同而已。作为基础教育的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物理学科的特点,遵循认知规律,尽力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尽力为学生营造创新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创新。

    点击次数:54  发布日期:2013/9/16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