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袁江远
怎样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香城学校 袁江远
新课标中,对小学语文的阅读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开展小学生的阅读,丰富知识,培养文学素养,提高语文水平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作为教师,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小学语文的基础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那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人们对某件事情感兴趣时他就会积极的探索,就会投入精力,心驰神往。小学作为语文阅读起步的初级阶段,阅读兴趣的培养对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首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众所周知小学生是最没耐性的,兴趣也缺乏持久性,鉴于这种情况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学习空间。教师平时可以收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图书、报纸等,也可以推荐一些他们喜欢的阅读材料给学生读。如果时间容许可以开设阅读课和学生一起阅读,一起讨论阅读的心得体会。鼓励、奖励学生在学习阅读中所表现出的每一个优点和进步。积极的表扬使学生爱上语文爱上阅读爱上祖国文字。要创设好恰当的教学情境,教师还应在课前深入探究文章的特点,精心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图片甚至实物,这样在课堂上才能让学生尽快进入阅读情境,产生直观的感受。例如,在讲解《 雨点儿 》(一年级上册)这篇文章时,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教师可以在课堂播放多媒体课件。通过课件创设跟雨有关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对雨过天晴的场景有一个形象的认识,从而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阅读教学
在教学中多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阅读教学,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直观。这样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大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激发了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突破了阅读的难点,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阅读的文章。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并对课堂的有效拓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多媒体以其特有的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通过图文、动画、音响及色彩等形式,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感知的鲜明度,从而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自觉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中。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一环,对于完成教学任务,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阅读教学,不但使语文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还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地发展,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性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目标中,首次提出了“感悟”这一概念,我们认为,所谓阅读中的“感悟”,是指学生凭借对语言和语境的直觉,获得一定印象和意义的心理过程。学生个体由于认知经验的差异、兴趣爱好不同、思维活动的千差万别,便有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整体性感悟是阅读主体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是对言语对象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全方面的整体把握,获得的是言语的表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的总和,而且又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因此感悟要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整体感悟,遵循从“整体——局部——整体”的认知途径,以避免孤立分析,支解语言。例如,教师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时,教师在课前与学生交流“朋友”这个话题,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一个情感基调。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并想一想课文围绕“朋友”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体会阮恒犹豫、害怕、紧张、痛苦的心理,了解到阮恒认为献血会死去,但为了友情还坚持献血的心理世界和情感历程。
我们提倡整体读书法是在贯通文意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思考,以领会其要旨。这种思考,当然也包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语文教师应少做一些“碎尸万段”式的条分缕析。二、立足文本,优化朗读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的训练。朗读是一种读出声音的阅读方式,就是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是对文字信息的再创作。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既是目标,也是重要的手段。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我们语文阅读教学要立足文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成长。那么,朗读教学应该怎样做?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从下几方面实进行施训练。
1.教师范读的作用
充满感情的教师范读能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能使学生在听读时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还能为学生提供仿读的对象,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如,我校一位老师在教学《梅花魂》一文时,除了播放课文录音,还多次进行了片断范读。采用的语调、语气、语速,都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无比眷恋之情。结果,学生在讨论时,体会到梅花坚韧高洁的品格,感悟到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深情。学生也学习到梅花的坚贞不屈的品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民族意识及爱国情感。更可喜的是,在检查学生读书时,学生的朗读非常精彩,与老师相比有过而无不及!(下转第64页)
(上接第60页)
2.培养学生正确认读的习惯
在上新课之前,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预习,看准字形,查找字音,先“读”为快。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不添字,不减字,不颠倒重复字词,严格要求自己反复诵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顺应了部分学生好动、多动的生理习惯。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查字典比赛活动,朗读比赛的活动。在开展的活动中,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能力。于永正老师训练学生朗读,是很有办法的。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一课时,他先对同学们说了几句话,其大意是:我自己读这课,先读了几遍,儿子说我不行,我就再读,共读了十多遍,现在读得跟播音员差不多了。你们敢与我比赛吗?为了公平,先让你们读几遍,学生兴趣盎然地开口读书;比赛开始了,于老师先请一个读的较好的同学来读,(读得真好!)于老师一下子给“难”住了,觉得比不过她,于老师只好很诚恳地想请同学帮忙代他参赛,还要给他争面子,经过这么一激,再准备,再比赛,运用比赛,引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就如同是给运动员注入兴奋剂,使其越读越想读。
3.珍视独特感受,进行感情朗读
读准了字句,掌握了音节,熟练朗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透彻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神气”,与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产生共鸣,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即由文字、文章上升到文学,上升到对文化的品味、鉴赏的层次,农村学生的生活面窄,所以不可能一下子体会那么多的文字中包含的生活场景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那么如何带领他们去读呢?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要由文字转化为自己想象中的画面,读“山”便会有山之巍峨雄壮,读“海”便会有海之博大深邃。一篇文章,在熟读以后,可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想像,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并相互探究由此而获得的真切感受。靠读靠吟取得的效果,是靠讲靠分析永远得不到的。读来的东西感受最深,掌握最牢。只有这样,才是教学生,而不是教教材,也只有这种能够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认知上的冲突,内心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的教学,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让课堂活起来。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既是写作教学的基础,又可以带动听说教学,广大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以“大语文观”为指导,重视小学语文的阅读,让学生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