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高业余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 安徽省天长市铜城小学 高业余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阅读已经达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小学期间是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这几年的阅读能力的发展更为重要。然而,就是在这个特殊的阅读时期内,我们往往看到有些学生对阅读并不是十分感兴趣。那么,究竟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呢?这一课题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根据本人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是的,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相当重要。平时,我们可以在班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然后培养学生养成读书习惯。读书活动可以设置激励性奖励,这样学生就会有动力去参与阅读。我们班这学期就开展了各种类型的读书竞赛活动。刚开始举办这样的读书活动时,大家的参与积极性并不是很高,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后,大家参与的积极性明显得到了提高。我经常利用阅读课组织学生共读一本书,最后写读书笔记。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读书兴趣必定会得到激发。
二、努力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一个氛围,有了良好的氛围,做什么事情都充满了朝气。读书也是同样的道理。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具体阐述:
1.充分利用好业余时间。孩子们要想真正提升自身素养,就必须要充分利用好业余时间进行阅读。课外阅读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可以受到悄无声息的熏陶。这种潜藏的内化是隐形的,不会立竿见影,但是我们明白 “水滴石穿”的道理。因此,充分利用好学生的业余时间去阅读是有着非常重要意义的。
2.在班级内营造读书氛围。班级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在班级内建立一个图书角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去阅读书籍。书橱里放的书籍种类还要多,这样才能迎合孩子的读书需求。书籍的来源有很多种,可以从学校图书馆借阅,也可让学生把家里认为可读性较强的图书带到学校与大家共同共享。班级黑板上可单独空出一块读书专栏,用来展示孩子们的读书故事。定期开展“故事会”“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互相的影响发挥最大的作用,带动全班所以同学读书的热情,作为老师,我始终坚持以身作则,在我的办公桌上、讲台上都放着课外书。
3.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学校教育固然美教育,但家庭教育也不容小觑。如果家长快读书,那么孩子才能成为爱读书的孩子。我每次都会利用家长会和家长交流读书,使他们明白亲子共读的重要性,欣慰的是得到了家长们一致支持,让家长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带动孩子喜欢阅读。我强烈要求家长为孩子准备自己的小书架,为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读一本书。孩子在日复一日的熏陶下读书兴趣自然而然就上来了,慢慢的,他们就会对书爱不释手。
三、把课内阅读和课外有机结合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的学生应该抱着谦虚的学习心态去对待课外阅读。也许短期的阅读不会有明显的起色,但只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去阅读,终将会有大收获。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去独立阅读,并指导学生搞笑地去读。学生通过长时间的引导,课余时间我还会找机会和学生交流阅读情况,学生的读书激情随之被提高了。这样才能完成目标。
四、给学生引荐适合的读物
我曾做过以此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的孩子宁愿把时间用于打游戏中,也不会去看书。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孩子还未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还未曾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既然如此,我们作为教师就要多接为孩子引荐一些读物,如家教周报、故事书、少儿报刊等等,根据学生的阅读结构给学生引荐适合他们阅读的读物,把利于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请进教室,给学生相互传递阅读。一旦学生被课外阅读吸引住了,学生会因为能够阅读到自己喜欢的书而手舞足蹈,这样一来兴趣便水到渠成地悄然而至。
根据心理学调查显示:学生的心理需求具有其特定的年龄特点,刚入小学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一般喜好表现自我,渴望不一样的世界……教师平时在指导学生择书方面应该是比较广泛的,内容要丰富,类型也众多,个性要鲜明。其实只要思想内容是健康的而且内容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都会具有积极的意义,长此以往,每个学生才能最终寻觅到自己阅读的兴趣点,从而喜爱上课外阅读。我想,这一点大家应该会有共同的体会。
那么,书籍究竟从何而来呢?我认为,课外阅读书籍不但可以从学校图书馆借阅,而且可以组织学生把家中认为可读性较强的图书贡献出来和大家分享。班级黑板报也可以开拓出阅读专栏,以此来展示孩子们的阅读经历。学生可以自己制作阅读书签,以后每当阅读到哪里都可以自己动手来操作。与此同时,班级还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开展“读写大赛”“我是读书小能手”“故事会”“读书小明星展示” “好书推荐”“课外阅读知识竞赛”等多姿多彩的阅读活动,让互相阅读的影响发挥最大的作用,带动全班所有同学读书的欲望。此外,老师也必须要以身作则,教师在课余时间也要进行阅读,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诚然,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无言的隐藏教育。在交流互动之时,老师所呈现出来的知识储备对学生来说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郁的阅读氛围中受到熏染。唯有这样方能与学生达成情感上的共颤。另一方面,学生如果能感受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那么,学生也会顺理成章地进行课外阅读实践,这是不言而喻的。
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阅读时间
鲁迅有句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所以,尽管许多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业负担重,哟噗的学生可能还要上兴趣班、补习班。其实,这不能成为最重要的理由。我认为保证孩子每天的阅读时间是极为重要的。每一天都要有一定的时间量,中高年级应在一小时左右。低年级要在30分钟左右。可见,只要给予学生充裕的阅读时间,学生都就会爱上课外阅读。到时一定会给老师交上一份很满意的答卷。
六、尊重学生的阅读方式
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法。新课标指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合作者,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阅读方式去读,其实学生定会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其实课外阅读本身就是一种相对自由的事,但就目前来说,许多教师急于求成,于是做出了太多不人性的规定,例如让学生反复地摘抄书中优美的好词佳句甚至背诵相关段落,像这样填鸭式的方法,无意中给孩子们增添了课外阅读负担,让他们对这样的阅读变得厌烦起来,这无疑是适得其反的。因此,教师一定要给孩子们提供一种自由自在的阅读环境,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书,这样学生才会读得愉快,读得投入。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毫无压力得享受阅读给他们带去的无限乐趣,点燃他们心中的知识火花,任凭自己享受阅读的乐趣。
七、教师的有效指导
(一)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更要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还要传授给孩子阅读方法,比如:精读法、略读法等等。学生在阅读的初阶段可以让孩子通过诵读、复述等形式展示读书所得,这样既可以让孩子收获成功的喜悦,也可以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
(二)学生阅读水平在不断提高,阅读量在逐步增加,可以引导孩子对好词佳句进行摘抄。长此以往,也能筑起自己的知识堡垒。
新时代下,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有了较为明确的方向。课外阅读则更值得我们关注。语文教育要迎合时代潮流,带领学生走向课外阅读的广阔天空。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唯有学生享受到阅读乐趣时,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阅读课外读物。为了提高,我们作为教师和家长都应该积极配合。让我们携手共助孩子们在课外阅读中收获多多,让他们在知识的天空中展翅飞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