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汤青青
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 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工人子弟小学 汤青青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即新课程时代)。然而农村音乐教育由于观念保守、师资不高而面临很大的困难与挑战。本文针对农村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粗要的理论分析,并提出简单的相应对策。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农村音乐教育、实施策略。
当前,农村音乐教育至今还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农村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农村与城市音乐教育发展的脱节与不平衡现象。 本篇以新课程的改革为背景,对农村的音乐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新的音乐课程改革启动,为我国的音乐教育注入了生机与活力。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体现了新时代的课程理念,强调以审美为核心,以育人为本,全面实现音乐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然而“新课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借鉴发达国家,发达地区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体现了新型的主流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在发达地区的实施和推行。”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音乐学科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得到提高;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多样,教学课时得到保证,课堂教学方法更趋多样化;师资队伍不断扩大,教师继续教育机构逐步完善,音乐教育科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我国80%左右的学校在农村。农村音乐教育是国民音乐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因此新课程在农村学校的推广和实施具有更大的挑战。
二、农村音乐教育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城市,随着城市打工潮,许多农村学生处于留守儿童,不能饱尝父母亲情的状态中,这也会冲击他们思想,导致学习松散现象。农村教育是以农村人口为对象并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农村音乐教育是指农村学校教育中的基础音乐教育。目前我国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如下:
1、农村基层领导、教师、家长和学生的观念落后
虽然基层领导们都承认:“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要打破应试教育的框条,探索、实施素质教育。但因统考科目关系到学校升学率的好坏、关系到学校的声誉。音乐教育的好坏与学校的关系似乎不大,把有限的教育资源投入到他们认为重要的主科教学中才是“硬道理”。农村音乐教师也渐渐失去信心。家长们也多认为学习音乐没用,他们关心的也是统考科目的分数,只认识到读书是为了念大学,这才能跳农门,音乐不及格也无关紧要。学生对音乐课也更缺乏认识,记得一位农村中学生说过:“学校每周给我们一节音乐其实就是为了放松一下情绪,甚至是发泄一下紧张的神经,因为作业多吗,谁还真像学文化课那样去认真学习它,况且毕竟是副课,管它呢!”学生迫于升学的压力,领导、教师、家长、学生“齐心协力”,一切为升学考试服务。
2、农村中小学设有音乐课,但实际开课率不高,音乐课被挪用现象很普遍。
有些学校平时开音乐课,期中或期末考试前,音乐课让给数理化;有些学校只在低年级开设音乐课,初三、高三音乐课却停上;有些学校,只有在上级检查时才开音乐课,上级检查过后就停上。由于不是必需考试科目,便挤占音乐课的教学时间,在学生中造成了音乐课可上可不上的不良影响。就在某农村的一个五年级学生的口中,我听到,他们班的音乐课是他们班的数学老师代教的。可惜的是,那位数学老师对音乐课丝毫不重视,却对本班数学课抓得扎扎实实,亲口对学生说:“等你们数学成绩上去了,我再教你们音乐课。”可想而知,“音乐”一词,在农村学生们心里,是很肤浅的。有的低年级学生只能将音乐课本当成画册来看,音乐课本上的那些西洋乐器演奏、舞蹈的欣赏更是遥不可及的。
三、农村音乐教育滞后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滞后,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县域教育发展仍不够均衡
截止到2016年底,全国仍有1099个县(市、区)没有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督导评估认定,占37.6%。未来三年,没有通过认定的县(市、区)将进入督导评估认定通过的攻坚阶段;通过的县(市、区)也仅仅是基本均衡,离高位均衡尚有一定距离。
2、教学观念陈旧
农村音乐教育落后不仅有制度上因素,还有观念上因素。“应试教育”长期发挥着导向的作用。基层领导对音乐教育的目标没有科学的认识,认为可有可无,是模糊甚至消极的心态。所谓“素质教育口号喊得惊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严严实实。”领导对教师的评价以主课的优秀率为尺度,音乐教师在评职称、评先进、发奖金时也受到影响,因此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收到打击。学校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以分数为尺度。此外,农村家长和社会的传统陈旧观念也根深蒂固——“读书是为升学,跳农门”,“学音乐没有用,不当吃,不当穿,不如学习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还有农村家长对低龄学生成长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早期学生活动与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没能与孩子进行有质量的亲子互动能力,让低龄学生处于“等待”状态,这也影响了学生的发展。这对学生的思想也默默地产生作用。所以,在农村特殊的社会条件下,必须尽快转变基层领导和教师及家长的教育观念。
通过上面的分析,笔者认为农村音乐教育落后的根本原因,一是县域教育发展仍不够均衡。二是教育观念陈旧,对音乐的教育功能认识不够,从而出现领导、教师、学生及家长的评价方式单一。
四、改变农村音乐教育落后状况的对策
包括农村音乐教育在内的整个农村教育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和先导,是中国教育战略的重点和难点农村新课程实施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所以要尽快采取措施,加快农村音乐教育改革,促进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农村教育能力建设
农村教育强则国家教育强,高度重视和发展农村教育不仅事关农村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且事关国家人力资本竞争力提升。城乡教育的差距根本上是人的知识和能力的差距。局长和校长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少数,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资源。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核心是加强教育人的能力建设。在县域层面,要加强局长的决策力建设;在学校层面,要加强校长的领导力建设;在教学层面,要加强师生的学习力建设。通过系统的能力建设,助推农村教育走向现代化。
2、转变教育观念,推进新课程实施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因此农村音乐教育要实现育人的目的,需要在观念上真实做到把养育作为目标,学会审美,并以之为核心。
以前农村“科技兴县,教育先行”的口号虽然喊得很响,但音乐教育始终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本人认为,要改变教育观念有以下两方面:其一,要改变地方政府官员的观念。树立教育与经济发展同样重要的发展观。在评价官员的政绩时,将教育的发展水平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来衡量。其二,改变音乐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思想。通过师资培训、城乡互动(“走出去,请进来”)等渠道,使每节音乐课都变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高学生道德、智力、情感素质、升华净化重演精神境界的默默渠道。音乐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音乐教育内容要回归农村学生的生活世界,贴近农村生活(如:组织参加自己举办的文娱活动,以班级或学校为单位;定期开展歌咏比赛,歌曲鼓励由自己创作并演唱;让学生家长参与音乐活动,改变其评价观念等)。“以情动人,以美感人”的教学方法将审美为核心基本理念贯穿与教学中,使学生有“轻松感”和“成就感”,让音乐教育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在乡土文化中探索与发展的过程。
3、开发校本课程,为农村音乐教育注入活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其一,因我国农村地域广,民间音乐资源多种多样,开发校本课程是很有必要的。教师也要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培训工作,将本地的民间资源利用起来,合理地安排音乐教育的内容。(如:组织学生沟通,让学生充分了解、感受家乡音乐,从而引发学生热爱家乡艺术和热爱家乡的感情)这样的教学方式留给学生的教育将是终身的。其二,教师应精心选材,(如:可经常从《校园歌曲》等报刊杂志上选择学生喜爱的歌曲、音乐知识、音乐故事等)使音乐课本贴近农家学生的生活,让音乐就在自己的身边。这样便会开阔他们的音乐视野、激发他们学音乐的兴趣。重视音乐兴趣的培养,教师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才能真正从音乐中学会审美,去发现美、感受美体现美。
五、完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新方案指出:“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评价内容要多元,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音乐教学评价过程应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新评价理念。提倡纵向评价(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的评价)和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提倡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提倡平时考试与期末考试相结合(以平时的考察为主)。着重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参与音乐的积极性,使评价模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总而言之,农村音乐教育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教育管理体制、教学观念、教学师资、教学方式等。它们互相制约渗透和影响着。问题当然还不止这些,在现实的解决上还需各级领导、农村教师、学生及家长和社会共同给予关注和支持。本文针对农村教育的问题提出了个人一些粗浅的相应对策,恳请大家指正,并恳请更多的有识之士来积极关心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之凡《艺术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
[2]金亚文《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高等出版社2003年7月
[3]王耀华、王安国、吴斌《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
[4]田小红《农村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问题与困难分析》摘自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8月
[5] 邬志辉《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7》摘自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17年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