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白丽娜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 陕西省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城关镇南街小学 白丽娜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
一、重视生活体验,培养学生兴趣
语文是反映生活并能服务于生活的一种语言工具,它天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的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高山流水,清风明月;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塞外风光;草长莺飞、山青水秀的妩媚江南;人生的悲欢离合,求索的艰难坎坷……都是语文课里鲜活的内容。所以,语文不是一本单一枯燥的教科书,而是活生生的、五彩斑斓的生活。脱离了生活的语文,势必会成为一潭死水,要想使语文教学取得成效,就得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在语文课上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能让语文充满语文味,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通过语言的学习、积累、运用,提高语文能力,让农村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得到有效开发。
《春天来了》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练习二中的一项口语交际内容,为了能让学生“体验”到春天,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和欲望,我采取了让学生走出教室,自己去“找春天”。我组织学生来到绿草如茵、鲜花盛开、充满生机的公园,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真实的春天。在户外活动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春天在哪里呢?用我们的眼睛看一看,用我们的小鼻子闻一闻,用我们的耳朵听一听,用我们的小手摸一摸,最后说说公园里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一听说,今天的课堂被搬到了公园里,学生们都一起欢呼起来。来到公园之后,我指着公园的树木,启发式地问:“大家看一看,现在的树木跟冬天时的树木有什么不一样吗?”学生们发言非常踊跃,“我看见小树长出了小芽芽”,“我看见树枝上长出了绿叶儿”,“我看见小草从地下拱出来了”…… 前置作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课堂之外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寻找中得到发现,获得乐趣和启发,对课文事先有一个早期的感受。能过前置作业的设置,学生们很积极,学习兴趣高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二、渗透情感体验,加强思想教育
在美感过程中,人们的情感体验是最丰富、最活跃的。一篇课文的教学,是否起到了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从观察学生的情感变化就可以看得出来,如果学生无动于衷,就不可能收到思想教育的效果。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同是一部影片,有的人看到了深受感动,也有的人说:“没意思。”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情感体验同一个人的审美观点,对生活的认识和审美对象的理解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理解了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它。美感虽然具有直觉性,但它却不同于一般低级的感性认识。美感是直觉和理性的统一,它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也是一种思维活动,没有理性地参与,不去品味,是谈不上真正获得美感的。所以,在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中还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分析、理解和品评和感知艺术形象,使其产生强力的情感体验,并深刻地认识美。
如在《陶罐和铁罐》、《亡羊补牢》、《惊弓之鸟》等多篇课文的教学中进行课本剧表演,在《比绝招》、《东方明珠》等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比绝招"、"小导游"表演等。这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熔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炉,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气质,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情感体验,加强了思想教育。
三、突出语言训练,提高教学效率
语言训练既是贯穿语文教学全过程的一根思想红线,也是语文课堂运行的操作把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进入了“训练”的过程,两者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学生的“善学”与教师的“善导”,都必须通过一个“善练”的科学序列才能实现。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必须讲究语言训练的艺术性,使训练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1、抓准训练时机,关注课堂生成。
课堂上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出现了精彩的发言或发言中露出语言缺陷,这些都是训练的好时机,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例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教学中学生问:“山上的积雪融化了”为什么不用“溶化”?教师利用这个提问进行一系列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首先让学生查字典,查出三个读音相同的词语:“溶化”、“融化”、“熔化”,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弄明白三个词的不同点和共同点。都有“化开”的意思,但化开条件不同,每个词语表达的意思有所不同,写法也有所不同。类似的词语训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汇积累,而且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语素、词义和汉字知识的教学。
2、重视常规训练,把握适度有效。
教学中我们必须非常重视常规训练,常规训练主要是指传统语文教学经常采用的、基础性的语言文字训练,如学习生字生词、领会重点词句、复述大意、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加标点符号、语速测试、读写结合,应当根据学段目标,教材特点和课后练习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现在的问题是,这些行之有效的、传统的训练方式没有得到教师足够的重视。其实《语文课程标准》对这些常规训练有明确规定。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