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修辞格摭谈 唐云峰
通感修辞格摭谈
◎ 四川省苍溪实验中学校 唐云峰
作为一种艺术手法的通感,钱钟书先生最先提出.按钱先生的说法就是“感觉挪移”。黄伯荣,廖序东所主编的《现代汉语》的定义:“人们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补充,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这叫通感,也叫移觉。”它运用形象化的词语,把人的一种感官的感觉移到另一种感官上,也就是用描写或记录甲类感官及其感觉或感知对象的词语去描写或记录乙类感官及其感觉或感知对象,从而达到描写或记录不同感官、不同感觉、不同感知对象的词语的换用,形成一列超常规的词语组合。
一、常见通感类型
(一)视觉通感
1、视觉通于听觉
“荷塘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韵律,如梵啊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荷塘上光与影的交织参差斑驳,疏密有致,明灭可见,正如提琴所奏的名曲,高低断续,抑扬顿挫,所以才有“韵律”,把人带到一个如诗如幻的美的世界。光与影作用于视觉,名曲作用与听觉,这是视觉通于听觉。
2、视觉通于嗅觉
“香雾云鬓湿岁清辉玉臂寒。”(杜甫)脂粉的气息弥散在朦胧,的夜气之巾连雾气也带“香”(洁白丰腴的玉臂辉映在月色之中给人以静夜的寒意);“西风吹梦秋无际,夜月生香雪满身。”(贯云石《芦花被》)又如 :芦花似雪,风霜万点,纷纷扬扬,飘飘洒洒,尉华辉映,忽如寒梅沾衣,香气氤氲,见之如在梦中。
3、视觉通于触觉
“那醉人的绿呀!她滑滑地明亮着,象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朱自清《绿》)视觉与触觉的沟通,将“山”将“绿”写的栩栩如生,仿佛解手可及,如在目前,令人想象联翩。又如 :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司空图《漫书五首》之一)从不同的而且难懂的、与乡音迥异的口音听得出离家乡愈远了,只有那不变的莺声,令人想起故乡的小河。莺声中隐隐幻出“故乡”令人怅恨不已,“莺声”就是“故山”这是听觉通于视觉。
2、听觉通于触觉
“良言一句三冬暖流,恶语伤人六月寒。”可见,“良言”与“恶语”给人的不同心理感觉,言语魅力正在于此。再有如:冷冰冰的话,硬梆梆的话等。
3、听觉通于味觉
甜润的歌喉,口蜜腹剑,甜言蜜语,苦口婆心等等。
4、听觉通于嗅觉
他的话很臭,他说的话酸不溜湫的,还有如流芳百世,遗臭万年等等。
二、通感与移就、比喻的区别
移就又叫词语移用。《辞海》注曰:甲乙两项相联,就把原属于甲事物的修饰语移属于乙事物,叫移就。陈望道《修饰学发凡》的定义是:“遇有甲乙两项印象连在一起时,作者就把原属于甲印象的性状移属于乙印象,也叫移就辞,”比如《修辞学发凡》中引用作移就的例子:海涅《诗歌集》中的语“我的车子缓缓地驶过快乐的绿林树木,驶过阳光这下奇花盛开的地方。”“快乐”本属于“我”,移属于“绿林树木”。可见移就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中改变词语搭配关系的一种临时迁就,是词语搭配创造性的运用。从语言的逻辑关系来看,好象不合规范,也不合情理,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它却能给一个词语以新意义,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如矛盾:“吴菡突然冷笑着高声大喊,苦闷和失望,使他将紫色的脸上泛出铁青色来”然而作家把描写脸色的“铁青色”移来描写苦闷和失望的心情,由于这一移用,反而将肖象描写和心理刻画沟通起来,使文句显得更深刻有力了。
如果把通感叫作移就,在“沉重的晚云”、“响亮的香味”这样的情形下似乎说得过去,“响亮的香味”中的“响亮”和“沉重的晚云”中的“沉重”这些个修饰语就不一定是人类才有的,但可以认为上面所说的是“一般”和“常见”的情形而把这算是移就的特例。但是确认通感就是移就那不行了,因为,“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个通感的典型的例子中的“闹”在这里又谈不上是修饰语,不能叫移就。这就是说,移就常常兼有通感,而有的通感就不一定有移就,因而通感又和移就不完全一样。
有的又叫通感为特殊的比喻,如“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这样的例子似乎很能说明问题,认为这种所谓“神似”的比喻就是通感,就不可比喻,比喻是要讲形似的,但好也不能成立。实际上,本体和喻体没有形似的比喻是很多的,比喻应该强调是有某种相似,不一定非午形似不可。像陈望道在比喻修辞格中引鲁迅《故乡》中“我想: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并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为例,这里的“希望”是无形的,与“路”就谈不上形似,相似点大概应该叫“理似”;再有“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止如槁木,倨如矩,句如钩,累累乎端如贯珠。”这里的一串喻体就和本体没有形似之处,可是被钱钟书先生称为“一串体贴入微的比喻”,可见,“通感”和比喻毕竟是两个并立的概念。像“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只算作通感,不算作比喻,也说不过去。它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比喻的特征:形式上它具备了比喻的本体、比喻词和喻休,内容上本体喻体有相似之处,这个相似点就是那“清香”和“歌声”给人的时断时续感觉是相似的,或叫“神似”吧。再则,也不能说没有用比喻的地方就没有通感了。像“红杏枝头春意闹”庆是用了通感的典型,而没有用比喻,就不能叫“特殊的比喻”。因而通感是“特殊的比喻”的说法也是不妥的。
三、通感的艺术功能
通感常用于诗赋、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里,通感这一修辞手法如果用得好,往往能收到新颖别致、生动形象、启发联想、渲染气氛、深化意境等效果.
1、开拓意境
人们写诗,写散文都追求意境,而运用通感则是开拓意境的好手段。如“红杏枝头春意闹”,这里的“红杏”、“枝头”、“春(下转第10页)(上接第16页)意”均是三种视觉印象,而作者最后用了一个“闹”字,则给人的似乎是一种闹哄哄的听觉印象。通过地视觉印象的“红杏”等转化成“闹”的听觉印象,便把春意盎然的意境全写出来了。所以,这一“闹”,闹出了诗的意境,闹活了全诗。
2、塑造形象
文学作品要求生动、形象,而运用了通感则是塑造形象的好手段,它能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化无味为有味。如“忽然问,在这漫涣的谈笑中间,传来一片蛙声。这蛙声,似失意的妇人,懒懒地在捣衣……”(《蛙声》),蛙声无形,作者利用通感,通过一幅“妇人捣衣”的画图,化无声有有声,让读者从这幅生动、形象的图画中领略出是什么样的蛙声。
3、抒发感情
“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冰心《笑》)把那种出人意料的惊奇之情跃然纸上。“于是在每一片船帆上,飘着一支红艳艳的歌曲”。(刘湛秋《海上日出》)用“通感”抒发了强烈的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