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育行”“育心” 王炳凤
在语文教学中“育行”“育心”
◎ 安徽省天长市铜城小学 王炳凤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因此,语文教师在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应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中华传统美德的渗透、熏陶。
一、在语文教学中常抓习惯养成
十六世纪英国文学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所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意义重大。但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因地制宜,适时、恰当地引导,并常抓不懈。
语文教学离不开听、说、读、写,这些最基本的训练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提供了极好的平台。
在语文教学中,“读”在所有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读是提高语言感悟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宋代理学家朱熹说: “凡读书需要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有多读,自然上口,久久不忘。”平时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己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字义,理解课文内容。在不断的训练中,让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逐步形成学习习惯,成为学习的主人。
再拿“写”来说吧。都说“字如其人”,从一个人的字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有的学生字迹潦草,说明他(她)心浮气躁,缺乏耐性;有的学生字体端庄,说明他(她)态度端正,做事认真……我们可以从写字入手,对学生提出种种有针对性的要求,如坐姿、拿笔的姿势、书本的摆放、字的行款、写字的速度等。这些要求对于培养学生的耐心、认真、慎独等良好习惯大有裨益。学生会在“被迫”遵守“规矩”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规范,长此以往,形成良好习惯。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因此,我们应该利用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
但是,学生是有思想、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如果硬生生地将一些东西灌输给他们,不仅起不到教育的作用,甚至还会适得其反。这时,我们要抓住契机或者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分清真善美和假恶丑,不断提高他们的判断辨析力。
在教学《三打白骨精》一课时,我故意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白骨精身上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果然,“鱼儿”纷纷上钩。有学生说:“白骨精善于动脑,足智多谋”;有学生说:“白骨精虽然屡战屡败,但是有锲而不舍、永不言弃的精神”……学生的答案真是“让我欢喜让我忧”。欢喜的是学生们的思维非常活跃,能够求异、创新;忧的是他们的价值取向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于是我问道:“白骨精因为什么而大动脑筋,因为什么而不愿放手?”学生说:“为了吃到唐僧肉。”我接着发问:“为了害人使出种种伎俩能叫足智多谋、锲而不舍吗?”学生答道:“不能,这叫阴谋诡计,是不择手段。”瞧,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净化,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念。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着情感教育
情是语文教学中的灵魂,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情感能抓住一个人,因为它是一个巨大的力量,具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在教学《母亲的恩情》时,写出了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在儿子要出远门为他缝补衣服,针脚又细又密 。看出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儿子永远无法报答母亲的恩情,就像小草无法报答太阳的光辉,母爱是多么伟大。看过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谁都会潸然泪下,剧中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不知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母亲的爱就像黑夜中的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母亲的爱就像雨天的一把伞,为我们遮挡风雨;母亲的爱就像冬天的一缕阳光,给我们温暖。学生自然而然融入语文情感中,心灵得到震撼,理解天下父母心的深刻含义,情感教育在语文教育尤其重要,古谚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在教《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时,我被谭千秋为了护住四个学生而献出自己的生命的高尚品质感染,声音低沉,学生的眼睛里含满了泪水,说明学生懂得老师对他们深沉的爱。
尤其是小学阶段教师不仅仅是传道 授业解惑,更是学生尊重和崇拜的偶像。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能力,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要求。” 我认为在教学中从“情”字下工夫,就能引导学生打开语文知识宝库的大门。
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就让我们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教育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育行”“育心”,使他们成为真正的“人”,拥有健康美好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