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小学班级管理中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廖国莲

    小学班级管理中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寿峰小学   廖国莲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班主任作为班级的主要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肩负着班级德育工作的重要职责。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才能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一、当下小学班级管理中常见的学生心理问题

    1.缺乏自制力。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弱。这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缺乏应有的理性认识,无法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管控,容易受到他人影响与干扰。性格冲动缺乏冷静,不能很好的管理自身的情绪与行为。在学校与老师、同学的日常交往中会不可避免的产生矛盾与摩擦,甚至会引发相关心理问题,例如情绪躁动、孤独、孤僻等,如果不能有效的干预纠正,甚至因此形成不利于学生日后生活发展的负面心理问题。

    2.心理压力大。现在的小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会让他们为学生安排更多的学习内容,学生承受着较大的学习压力,甚至因此而出现焦虑、厌学、躁动、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压力过大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同时也会导致学生不健康心理的出现。面对较大的学习压力,小学生自身在心理层面上难以有效承受,缺乏较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应对学习任务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进而导致不良的心理问题。

    3.自我认识不足。小学生在自我认识上缺乏理性全面的把控能力,更多的情况下是在模仿他人来形成自身的意识形态。对于自我的认识缺乏客观理性的评价与自我督促管理,甚至引发自卑、自负、孤僻与小团体意识,如果不能有效的干预纠正,会形成不良的心理状态。

    二、小学班级管理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完善的心理体系。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是非观及道德观的形成时期,教师若不加以引导,很容易使其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成长。在班级管理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当前小学教育中的不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健康、完善的心理体系,健康、快乐地投入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为其今后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2.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目前大多数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娇生惯养,家庭的溺爱导致其受挫能力较差。通过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抗挫能力。

    3.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班级管理的目的不仅仅是保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更是培养学生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的过程。通过班级管理,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逐渐改善,这样认知自我与反思总结的习惯更是会伴随学生一生,让学生一生受益。

    三、小学班级管理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班主任要以身作则。班主任心理健康是育人关键,心理健康是对班主任素质的基本要求。前苏联教育家契尔卓娃说:“教师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和惩罚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管理者和领导者,要为学生起到一个正确的引导和带头作用,为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影响,“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班主任时常表现出压抑、暴躁、遇事不冷静等不健康心理,将会直接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学生的正常发展,其危害是难以估量的。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必须把个人生活、工作中的快乐和烦恼与教育活动严格区分开来,用自己乐观向上的心境去感染学生。

    2.召开主题班会。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不同时期发展变化的特点,定期举办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主题班会或团体辅导活动,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讨论、游戏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比如“天生我才必有用(自信心训练)”“阳光总在风雨后”(抗压、抗挫折训练)”“运筹帷幄”(考前心理调适)等主题班会。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得到启迪,消除困惑。从而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强烈愿望,逐渐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金钥匙”,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3.全面了解学生。全面了解学生是开展班级管理的重要前提。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班主任只有全面了解每个学生,摸清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心理状况、兴趣爱好等,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和班级管理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班主任常用的了解手段和途径有:研究学生的档案材料、书面材料(作文、日记、艺术作品等),还可通过日常观察、个别谈话或咨询、活动组织、调查访问、QQ、微信、周记、家访等途径获得。

    4.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是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思想境界,提高文化修养,扩大人际交往范围,增加心理容量,发展学生的个性等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通过游戏、讨论、辨析、观察、演讲、表演、小品、训练、检测等校内外各种活动进行心理训练,发展和提高了心理品质,为有效地防止心理障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把心理辅导渗透于第二课堂活动(下转第48页)(上接第72页)中,既是班级活动的创新和发展,又使辅导质量得到提高。这是一种比较自然、比较完美的践行和发展。

    5.开展心理辅导。心理辅导主要是使学生掌握心理调整的知识和方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克服心理发展障碍,发展心智潜能,促进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辅导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更是改善学生当前心理状况的迫切要求。小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较多问题,他们面临多种矛盾与困扰,感情比较脆弱,又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欠缺心理疏导方面的技巧。班主任必须对此予以足够重视,要细心预见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和辅导,使学生能够解除心理困惑,克服心理障碍,正确对待人生,树立与困难作斗争的信心,树立远大理想,增强适应社会复杂形势的能力。在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时,班主任要做到把对班级整体的心理教育与对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相结合,整体教育是防范性的,而个别辅导是解决问题的最终工作。

    6.建立家校联合平台。要使一个孩子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之才,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因此班主任要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平台,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班主任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打电话、进行家访、印发家长告知书、网络社交平台沟通或者面对面沟通等方式与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对家长进行心理教育知识的宣传培训,让家长配合班主任展开相关工作,从而为自己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争取强大的外部支持。通过与家长沟通,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有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家长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孩子、教育孩子,言传身教,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积极配合,最终达到学生心理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和教育,才能彻底提高我们的班级管理水平,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点击次数:70  发布日期:2018/6/10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