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滋心田 德育润人生 周宇宁
素养滋心田 德育润人生
◎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宋村中学 周宇宁
2017年9月,我有幸参加了山东省初中道德与法治优秀课例观摩暨教学改革探讨会,聆听了北师大李晓东教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报告,观摩了八节优秀课例,听取了专家精彩的点评,让我这只井底之蛙深刻认识到“学至乎没而后止”的深意,以下是我的粗浅感悟和反思。
一、 立足核心素养,让教师成为立德树人的设计师
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李晓东教授的报告,让我想到了这句话。教师的职责不仅教书还要育人,更要帮助学生学习人生之道。何谓人生之道?我认为就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就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国际先进教育理念认为: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体系,应该取代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就明确了我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引领)构建的包含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价值准则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是教育工作者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这里还要提到学科核心素养。它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学科中的具体化,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学习该门学科后的期望成就。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二者互相补充,密不可分,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立德树人要落到实处需要从基础教育做起,而基础教育的基础就是广大基层教师,这就对我们提出了新要求,带来新挑战。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我深刻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学,仅仅重视传授德育理论和知识,忽视甚至无视德育学科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而核心素养关心的则是教育者要将学习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即立什么德,育什么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从“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教学转向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学科育人”,教师将成为“立德树人”的设计师。这种转变不仅是理论上、观念上的转变,更重要的是教学行动的转变。
二、 优化问题设计,让课堂成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
鲍波尔说过: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去观察。教师的教学行动主要体现在课堂上,让课堂成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就要把学生置于教学活动情境中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问题化教学就是调动积极性的“关键桥梁”。预设性问题设计和生成性问题的处理是我们教师亟待解决和提高的能力。
如果把一节课比喻成一道菜,教师就是烹饪的大厨,预设问题的设计就是让菜品美味的调味剂。没有了合理又适量的调味剂,再好的厨师再新鲜的材料也不可能做成美味佳肴。对于预设问题的设计我认为:预设问题不是简单问题的罗列,需要给学生提供愿意回答、能够回答、能够答好的问题;要设计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尽可能真实的情境问题,让学生走进生活去剖析,结合生活去感悟;问题设计要让学生多思考“如果我在现场,如果我就是当事人”我会或者该怎样做,帮助学生设立一个角色或身份,让他能够身临其境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通过有指向性的问题设计让学生明确自己作为初中生的角色担当,能够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实际,从自己力所能及和学会策略的角度思考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更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针对学生缺乏什么样能力设计他所需要问题,要避免学生缺乏A能力而你却给他设计了B问题;问题设计要有逻辑性,不能随心所欲,尤其要避免简单式、无效式的提问,我们要三思而后问,要有层次,有梯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问题设计要贴近生活实际,能立足于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制高点。
有人说生成性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亮点,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处理是每一个教师都很头疼的问题,更是考验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育机智的试金石。我们往往忽视甚至无视生成性问题,将学生生拉硬拽回自己预设的问题上,扼杀了学生即将绽放的思维火花。我认为千万不要无视,应该及时调整授课思维,不要怕打乱教学设计,要抓住每一个和学生共同创造奇迹的机会。
三、 加强德育一体化,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孔子说过: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德育教育直接关系到一个人能否过积极健康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所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要加强德育一体化教学。新课标指出:“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由此可见,道德与法治课本质上是一门德育课程,理应发挥德育教育的主阵地的功用。如何加强德育一体化教学,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呢?我认为应该做到授知、晓理、动情、导行四位一体。
1.“授之以知”同时“晓之以理”
有人认为德育一体化教学就是不再重视知识传授,只注重情感感悟,其实不然,德育一体化教学是希望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授之以知的同时能晓之以理。
2.“动之以情”还要“导之以行”
道德与法治课肩负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任。也就是既要动之以情还要导致以行。
信息化网络带来丰富多彩的资源,让我们有机会接触最新鲜的材料,并运用智慧创设成可以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各种教学情境和活动。许多优秀课例的共同点就是利用各种视频、文字材料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触动和共鸣,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即动之以情。
新课标强调:“社会实践活动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德育教育涉及大量的实际问题,单靠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解决,需要教师在触动学生情感认知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实际生活中,去引导他们的行动,即导之以行。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给我们提出了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立德树人的路还很漫长,它需要的是不断地探索与实践,需要的是我们长时间的坚守,最需要的是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