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诵读的实效性 陆燕萍

    诵读的实效性

    ◎   广西贺州市昭平县昭平镇第二小学   陆燕萍

    走进校园,当那琅琅书声回荡在操场上,伴随着阵阵花儿的芳香,令我感到非常振奋和喜悦;坐在教室里,听着学生们一字字、一句句深情地诵读课文时,我觉得是一种享受。是啊!小学儿童的声音是清脆、响亮的,加上他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谁又能不为之感动呢?尤其是一名教师呀!

    诵读对于教师而言是一种喜悦,对于学生更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在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我们为何不采用诵读呢?因此,我提倡诵读。要培养学生的诵读技巧与习惯,又该如何入手呢?尤其在乡村小学,这令我陷入沉思。我们阅读教学目标是什么呢?是让学生获得对范文的理性认识,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什么?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交流。

     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并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增加文化底蕴,培养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和品格,如果仅仅让学生获得这些失去具体语言内容、形象、思想和情感的抽象结论,又怎能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使学生受到形象的感染呢?

     我们该怎样看待阅读教学?该怎样指导学生诵读?通过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我们认识到阅读教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怎样才能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认为:必须由教师详细地理性分析。事实上,要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最根本的途径是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地读书。老师的职责只是指导。

     通过我们大家的实践与讨论,现在越来越重视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教师要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解答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做好学生读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诵读在我国传统蒙学中,是先生教给蒙童的主要读书方法。宋人郑使有《教子孙读书论》:“志虑则不分。眼见口即诵,耳识潜自闻。神焉默省记,如口味甘珍。一遍胜十遍,不令人艰辛。”其实就是诵读凝神静气,虚心专一,思考问题就不会分神。眼睛看到即在口中诵读,耳闻自己的诵读声即潜心思考和记忆,就好比品味甘果,一遍可以胜过十遍,而且还不会太劳累。

     一、诵读也是有感情地朗读,与朗读相比,诵读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诵读侧重于“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苏教版教材的文章语言优美,情节感人,美好真挚的情感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揣摩语言文字,体味美好情愫,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获得启迪,从而避免“贴标签”式的思想教育。

     (二)诵读注重于“情”。

     诵读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入境始与情。”以读代讲,激励创新,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进入角色,移情感受,获得的体验才会更加深刻。让所有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宽松愉悦的气氛中,朗读、品味、积累、内化,从而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真正实现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三)诵读更注重“调”。

     即声调的抑扬顿挫。声调是随着文章感情波澜起落的,讲好一门语言,首先掌握这门语言诵读的声调。掌握朗读的声调就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如读《花瓣飘香》第4、5自然段,前段要读出轻而缓的感觉,后一段要读出羞愧不好意思、声调要低沉。

     诵读与朗读是否是一码事呢?其实不然。朗读是以表演形式,配合表情、手势,给别人欣赏的。诵读不是表演给别人看的,而是自身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的一种读书方式。朗读、诵读、朗诵。就好比植物生长:长叶、开花、结果。长叶朗读也是条件和基础;开花诵读也,是生长过程中最美、最令人难忘的过程。

     因此诵读是最适应用于现在小学各阶段各年级的阅读教学,苏教版教材的文章声情并茂,多以诗歌、写景和抒情的散文出现。

     二、怎样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诵读、养成诵读的习惯呢?我根据自己的诵读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识字读词,整体感知。

     首先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读课文、自主学习字、词。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以识字、读准音、读响亮为主,诵读时,不可多字、少字、倒字。教师具体指导,准备好音像范读全文,这样可以让学生在音乐中听,入情入境;学生善于模仿,重点、难点句段、领着学生一句一句、一段一段读。

     (二)淡化分析,重视感悟。

     在教学中,我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自主、民主的学习条件。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读,勾划出自己喜欢的句段,再读给同学们听,说出喜欢的理由,并由班上学生对该同学的诵读评论。例如我在《花瓣飘香》这课的一个教学片段: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谁来读这一段自己喜欢的部分给同学听一听,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生:(读)“小女孩俯在花前,从花丛中小心地摘一片带露水的花瓣,双手捧着”因为我也喜欢带露水的花瓣。

     师:请问这位同学读得怎样?

     生1:读得急,快了。因为这样读会使花瓣上的露水弄掉的。

     生2:读的声音太大了。这样会把花儿吓着。

     生3:应该温柔、谨慎一些读这一部分。

     师:非常精彩,你们的回答老师很满意,有谁能说得更好呢?

     同学们纷纷举手。再请个别学生读后,全班朗读。

     我没有以理解词语意思、分析句子的精妙分析性的形式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是注重朗读,目的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充分体现出诵读课文,其实是把自己对课文的感悟用声音表达出来。

     (三)激情激趣,形成习惯。

     阅读教学中,当整篇课文学完后,我的学生会要求我,进行诵读比赛,哪怕是到了下课时间,他们也一定要比。这是我平时教学中,每课必读、必比赛训练而形成的。我的阅读教学的最后一步是:

     1.全班朗读课文,师评分。

     2.分组比赛,我以考普通话中朗读课文评分标准给各小组打分。待读小组仔细听,找出多字、少字、倒字。如果待读小组有同学不专心听扣分。最后我总结打分。

     3.评出第一名。

     诵读教学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点击次数:132  发布日期:2018/6/10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