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导读”方法探究 邹用高
阅读教学中“导读”方法探究
◎ 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邹用高
所谓导读,概言之,就是从总的培养目标,从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和途径,科学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一、由表及里,逐层深化
由表及里进行导读,就是要根据学生认识美的过程,根据学生认识美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逐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表面现象逐步深入到本质中去,使他们对美的探寻,逐层深化。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指导学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原文,第二步列出情节发展提纲:第一段起兴,第二段被逐,第三段逼嫁,第四段殉情,第五段化鸟。在此基础上,再深入研讨一些疑难问题:例如诗里在兰芝离开焦家时,为什么极尽华美地写她的妆束、衣履佩饰、姿态容颜?为什么要着意渲染太守家迎娶的排场?结尾梧桐、鸳鸯句的描写有何作用?……学生对这些难点都基本掌握后,我再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书写出对主要人物的评价,并概括出全篇的主题思想,即作品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被迫自杀这一悲剧所抨击、揭露、反映的内容。这样导读,正体现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激起悬念,相机诱导
激起悬念就是指教师在导读提问时,使学生如读精彩的章回小说一般,在情节推进到高潮或引人入胜处,突然悬挂起来,产生“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期待、紧迫心理。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者则循循善诱地开导,使学生能充分运用其才智,解决问题。例如我在教学《智取生辰纲》中对杨志这个人物的理解时,一般学生都知道他是英雄好汉,因而在初读课文时有学生产生了这样的错觉:要是杨志团结那十四个押运人员,说不定就会闯关过去。对此问题,我提交学生读书、思考、讨论,最后终于明白了此时的杨志并非英雄,而是受嘲弄的悲剧人物。为什么呢?北京大名府留守梁中书搜刮了十万贯财宝,准备给他的岳父当朝太师蔡京送去做生日礼物,因路上不安全,才委派他一手提拔起来的提辖,精明而有高超武艺的杨志负责押送。由于他替反动势力效劳,丧失人心,因此他是费尽心机,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再说杨志驱遣一批临时集合起来的乌合之众去铤而走险,纵有天大本事,也无法把各抱私心的人团结在一起。他最后允许众军汉喝酒,终于被梁山英雄灌醉,招致失败。这正是杨志想缓和相互之间的矛盾,企图去团结那十四个人的结果。如此导读,学生的悬念也就获释了。
三、运用比较,点拨启迪
比较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法,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导读中的比较,涉及面宽,从字、词、句、段到文章的思想内容、风格技巧乃至单元、各册课文之间,均可比较。而在使用这一方法时,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点拨启迪学生去积极思考,激起他们探求知识的浓厚兴趣和进取精神。如在导读《过秦论》时,我先让学生思考本文与《六国论》、《阿房宫赋》的异同问题。学生通过充分的合作探究,终于明白了这三篇文章都是写先秦七国的,但体裁不同。除《阿房宫赋》是骈体文外,其余两篇是论说文。文中的具体内容也各异:《阿房宫赋》着重写了秦的骄奢淫逸、虐杀百姓而亡,是把秦作为对象来写的;《六国论》是从“六国破灭”之因的角度来议论六国赂秦而亡,《过秦论》所写的对象虽也是秦,但议论的是秦不施仁政而亡,即“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然后我又提出“学习《过秦论》应该选择哪篇文章作为比较对象,比较点是什么”的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可以用《阿房宫赋》作为比较对象。两篇文章写秦亡之因各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呢?此应是比较的重点。这样导读,有利于培养学生选择比较对象,确定好比较点的能力。
四、抓住矛盾,举一反三
在导读过程中,课文中凡是看似写得矛盾处,往往含蓄费解,学生若养成了寻找矛盾、解决矛盾的习惯,思维能力将不断获得提高,并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我在教学《祝福》时,先让学生回忆初中学习过的《孔乙己》一文,弄明白“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这又是“大约”,又是“的确”的含义: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孔乙己命运的可悲——孔乙己一定被吃人的社会所扼杀,说他“的确”死了,正是其必然的结局;可谁又来关心像孔乙己这样卑微的人物的命运呢?他是什么时候死的?小伙计只是从他不再喝酒,也不再来还钱,估计他大约是死了。这正写出了那个社会的冷酷。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祝福》中类似的问题:祥林嫂重回鲁家,鲁四老爷对寡妇给予冷遇,为何祥林嫂反而满足,口角有了笑影,脸也白胖了呢?祥林嫂受“夫权”压抑,可祥林、贺老六为啥对她都不错呢?鲁四老爷有权有势,为什么祥林嫂的婆家还能把人抢走呢?学生养成了抓住矛盾解决矛盾的习惯,就可以举一反三地思考解决阅读中各式各样的看似矛盾的问题。





